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三木清曾说:孤独不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而是在许多人的中间。社会多彩而喧嚣,生活急迫难从容,人生有追不完的理想,总在忙碌,却常常失落。在这样的世界里,缺少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冷静沉思更是无从谈起。世界变化多端,人生却难免孤独,内心茫然,无所适从,灵魂仿佛在游荡。不必慌乱,无须困扰,让我们在孤独中抛开现实的繁杂,平静、平和地找回迷失的自我,在追忆和反思里聆听心灵的声音,细品人生的真谛。无畏孤独,让它来净化你的心灵,免去被世俗所困的苦恼,走出心灵  相似文献   

2.
孤独之美     
文雨 《甘肃教育》2009,(15):1-1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孤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孤独。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没有到达那个高度的人,就不可能享有孤独的感受,最多只能拥有几分寂寞。古往今来,往往寂寞的人多,孤独的入少;不甘寂寞的人多,不甘孤独的人少。因为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它凄美,壮丽,动人心魄,是脱离于物质之外的心灵的感受,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天地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在加缪看来,存在本身即是荒诞人对荒诞人生的一种反抗。荒诞人默尔索因察觉到世界的荒诞性,而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局外人,世界上的人和事对他而言都是"无意义"和"无所谓"的。但并非所有的荒诞人都会感知到这种身为"局外人"的孤独。孤独感产生于人对自身之外世界的认知和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讲,"局外人"的孤独之感只是反抗荒诞人生的一个最初阶段。本文将从局外人与荒诞英雄,局外人与他人,局外人与社会三个角度来分析默尔索在反抗荒诞人生时的孤独之源。  相似文献   

4.
孤独     
孤独并不是年少时期的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种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感觉,是人的共通性,不分国籍、年龄、性别。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接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思维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立的。而精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需要自己发现、挖掘、品尝、承受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成长与衰老。两个人相知再久,心交再深,依旧是两个不可完全融合的灵魂,所以世间的一切情感都只能安抚孤独而无法驱除孤独。  相似文献   

5.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他一生只活了三十七年,是一位死后才成名的悲剧性作家。孤独自卑的贤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只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幸福,才能有个人的真正幸福"的信念。回顾贤治短暂的一生,宗教信仰、文学创作、农业实践构成了他人生的三大支柱。而孤独的宗教信仰、踽踽独行的农业实践以及不被世人认可的文学作品等人生体验,充分表现了他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8.
孤独也美丽     
生活是多彩的,世界是热闹的。与高朋谈笑风生,同挚友携手共游,和亲人共享天伦,你不孤独。但是,人生总有孤独的时候。当你第一次远离家门独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时,当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辩论而你独坐一角不被注意时,当你身处挫折而无人可倾诉时,当你独步校园面对一双双偎依的情侣时……你感到了孤独的可怕。可你不要因此拒绝孤独。因为,孤独也美丽。孤独的空间是宁静的天地,而宁静以致远从来为多少墨客骚人孜孜以求。孤独的星空有智慧的闪光;孤独的宁静中,你的思想在升华。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境界。古今中外,不朽的著作,划时代的发明,往往是在孤独中产生。孤独蕴育着伟  相似文献   

9.
走出孤独     
本节课是高二年级个性心理辅导单元中的一课。高中阶段,属于人生的青年初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与青少年生理、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相互作用,导致青少年期特有的孤独闭锁心理.使他们产生孤独感。孤独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体验与表现,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消极的情感体验。如寂寞、沮丧、失助、抑郁、烦躁等,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孤独.掌握走出孤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哲学发现了孤独痛苦是人生的本质,于是孤独便成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人生和创作是其注脚。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其深刻而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正>若说孤独是人生的遗憾、一个缺口,倒不如说孤独是一种境界。——题记你是不是也像很多人一样,把孤独当成贬义词?其实不然。虽然,人需要群居,需要亲人,需要朋友,需要伙伴,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独处。"孤"与"独"同义,即为一人生活,别无他人。一人有什么不好?它可以引人进入一种静雅的品质。你一定知道,李白因为孤独,才  相似文献   

12.
祥云 《中学生百科》2014,(Z3):63-64
"对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独是一种渴望,可以让我与自己对话,或是从读一本小说中摸索自己的人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曾在很多人的签名档里看到这一句话。而我总会在看着类似这样的表达时皱起眉头,心里鄙夷着孤独的人们。阳光灿烂,青春正好,哪来如此落寞的感受?不过是矫揉造作罢了。孤独在我的字典里就是寂寞、无聊、空虚。它是应该被唾弃的。近来看《孤独六讲》,里面有句话这么说:"对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有时难免孤独。有人说,摆脱孤独的最佳途径是与正确的人交流;也有人说,学会从自然万物中获得趣味,就能战胜孤独;还有人说,能忍受孤独,有比孤独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会觉得孤独是一笔财富……孤独总能触发人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孤独的夜     
金色的月牙落在漆黑的夜里一个人独卧床上,不要思索,不要喧闹。孤独并非寂寞,它,是一种凄凉的悲伤,总让我泪流不止;孤独并非空洞,它是一种心灵的财富,在孤独的夜,我收获到人生的真谛;孤独它总让我思索,  相似文献   

16.
马小平 《师道》2002,(12):50-51
我经常被一些词汇敲打着心灵!“拒绝合唱”这个词汇此刻带给我的就是一种震撼!一个高贵的灵魂,不希望被平庸理解,自然也就决不会为了寻求理解而参与平庸的合唱。当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时,他会渴求被人理解但也必定难于被人理解,于是他便感到深深的孤独,这是一种高傲的孤独。索非娅·罗兰说:“我孤独时,我从不孤独。我和我的思维作伴,我和我的书本作伴。”爱因斯坦于一种深深的孤独中,自我表白道:“我对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的强烈感觉,同我显然的对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淡漠,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  相似文献   

17.
爱与孤独     
凡人群聚集之处,必有孤独。我怀着我的孤独,离开人群,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爱。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当我独自在田野里徘徊时,那些花朵、小草、树木、河流之所以能给我以慰藉,正是因为我隐约预感到,我可能会和另一颗同样爱它们的灵魂相遇。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  相似文献   

18.
爱与孤独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我愿意用"欣赏"一词,来看待贝多芬彻底失聪后的"孤独",是因为周国平先生在他的《孤独的价值》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  相似文献   

20.
寻找孤独     
寻找孤独,其实我只想远远地离开,竹杖草鞋,单车独骑,去我想去的地方。人无法拒绝孤独感,但人却永远无法拥有孤独。我可以拒绝人群,我可以拒绝语言,我可以拒绝文字,但我却无法拒绝世界,无法拒绝自然,无法拒绝对话——与自然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