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的面包     
人们对法国大餐印象深刻不仅限于法国菜,还有法国面包。法国人对面包如同中国人对米饭一样,食者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贫富贵贱。但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人不是一天吃三餐米饭,只午餐和晚餐吃,西方的面包可是从早吃到晚,顿顿都有。中餐讲究什么菜配什么饭西餐则什么菜都能配面包。面包涂黄油加咖啡是典型的法式早餐,午餐和晚餐不用说了,连喝汤吃面都有面包配餐。我们在中国餐厅吃饭,米饭是单叫的要付费,不叫没有。西餐中面包不用叫,待者自动端上面包,而且不要钱,多吃也设关系。 连没到过法国的人都知道,棍子面包起源于花都巴黎。…  相似文献   

2.
写信冠军     
一生中没有写过信的人,世界各地都有。然而,一个人一生中写了上万封信,却是罕见的。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一生写了2.1万多封信,而且大多数信是洋洋万言。为此,人们称赞伏尔泰是“世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一级酒庄各具特点。这一期我们介绍的法国国宝级酒庄——木桐酒庄(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被世界公认为"葡萄酒艺术"博物馆。木桐酒庄又被亚洲葡萄酒界称为"武当王"酒庄,最初是因为粤语地区的音译而形成的习惯性称谓。近20年来,由于法国红酒在中国的销售量逐年攀升,人们开始对法国高级红酒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红酒爱好者更喜欢"木桐"这个名字,因为"木桐"就是梧桐树。中国有句名言:"没有梧桐树,  相似文献   

4.
张颖 《世界文化》2002,(2):31-32
曾几何时,在英国男性观众面前,法国女演员们很容易维持一种神秘的异域风情。操着法语的她们倾向于拍摄艺术影片,譬如“左岸派”电影。然而自从90年代初法国电影业开始走下坡路以来,你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好莱坞大片中发现诸如苏非·玛索和艾玛努埃尔·贝阿尔之类的法国女影星的倩影。朱丽叶特·比诺什当然也没有固守法国影坛。早在1991年她便离开家乡巴黎,前往英国拍摄《呼啸山庄》和《毁灭》,为此在英格兰呆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那时,英国观众可没有张开双臂欢迎她。《呼啸山庄》里浓重的法国腔英语曾遭到猛烈抨击,而其在《毁灭》…  相似文献   

5.
畅游塞纳河     
美丽的塞纳河,自东向西蜿蜒穿过巴黎市,形成一个彩虹般的弧形,并把巴黎划分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景观地域。河的南面称为左岸,有著名的咖啡店和拉丁区,充满着文化艺术气息,多少诗人画家留连于此,在轻啜咖啡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河的北面则称为右岸,是巴黎的政治、贸易、金融和消费中心,是繁华、富贵和优雅的象征。法国人说,没有巴黎就没有法国;巴黎人说,没有塞纳河就没有巴黎。  相似文献   

6.
法国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曾说过:“葡萄酒,是最洁净、最保健的饮料。没有葡萄酒的一餐,如同没有阳光的一日。”所以,法国不仅是葡萄酒的消费大国,而且也是一个葡萄酒的生产大国。比我国海南岛面积还小一点的波尔多地区,就有9000多个酒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多了,随之出现了文化间的频繁交流。在我国,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接触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大众文化的机会很多。比如,美国的餐饮文化、著名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在我国大城市随处可见。中式快餐属于起步阶段,没有推广开来,形成名牌。因此,人们担心美国大众餐饮文化的“渗透”,会不会带来危害?  相似文献   

8.
法国人民有十个多世纪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但他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采的。他们经历了连年不断的战争、十字军东征、远渡重洋的探险和革命。尽管如此,法国的艺术家们仍不懈地致力于修建教堂和城堡、雕塑人像、制作绘画。同样地,法国的作家们也有闲情逸致从事创作。除英国以外,没有别的国家可以象法国那样以她持久而充实的文学财富夸耀于世。从托马斯·杰弗逊直到欧内斯特·海明威等美国作家,没有一个能使人象对法国作家那样心醉神迷。被翻译成其它各种文字的法国书籍,也占世界首位。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20世纪是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世纪。时值21世纪初了,人们对于这位艺术大师依然没有遗忘,在艺术领域中,毕加索毕生的成就与贡献几乎无可企及。在毕加索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从出生地西班牙迁移至异乡法国,从繁华的巴黎到温暖的法国南部,刻不停息的创作精神不断地燃烧,其光芒与热度四射到各种画风的转变和媒材的运用,毕加索把每一次的艺术探索最终都化为艺术史上的永恒经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谜一般的不朽画作《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留给后人的传世名画。作为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它虽然创作于五百多年前,但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被层层神秘面纱所包裹。关于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她的神秘微笑,以及画作真假等问题,人们—直众说纷纭,没有确切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那是1825年,整个开罗在沸腾。当时,统治苏丹的埃及地方长官慕克·贝将两只长颈鹿作为礼物赠送给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没有谁比法国总领事贝尔纳迪诺·德鲁韦蒂更兴奋的了。当长颈鹿被送到开罗时,他便抓住了这一机会。他知道,埃及的君主们历来有将巨兽赠送给别国君主以表示敬意的传统。德鲁韦蒂当即提出将来自苏丹的两只长颈鹿之一赠献给法国国王查理十世。这将是一件特殊的礼物,因为在法国,人们还从未见过长颈鹿。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立即应允了。但是,接着出现了如何将长颈鹿运往法国的问题。德鲁韦蒂  相似文献   

12.
李萌萌 《世界文化》2014,(10):19-23
新浪潮的缘起缘灭 法国巴黎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一直是以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而自居,法国人也是以激情和浪漫闻名于世。电影艺术的两位开山鼻祖卢米埃尔和梅里爱都是法国人,所以在现代主义电影思潮中法国艺术家表现得比其他人更有特色、更激进、更浪漫。20世纪20年代风行欧洲影坛的先锋派电影即以巴黎为中心。20世纪30年代法国出现了用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去表现下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他们与社会抗争的影片。这类影片内容真实、情节动人,常常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有一定的戏剧感染力,这类影片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诺阿等一批优秀导演为了躲避战火去好莱坞工作。战后较长一段时间,法国电影界在好莱坞的强烈竞争和意大利电影的巨大影响面前,只满足于对原有传统的沿袭,在内容形式和生产体制上都没有什么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法国人对中国文化历来兴趣盎然。从拿破仑开始,我们可以举出众多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法国名人、伟人,比如可以从莫里哀、雨果一直数到现代的马尔罗、佩雷菲特等。在今天的法国,有一个人对中国文化不仅仅独有情钟、且对此次法中文化交流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此人就是法国现任总统希拉克。  相似文献   

14.
很难想象,如果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没有足球,它们的人民将如何活得下去?巴西、阿根廷更不必说。我们可以不无夸饰地说,欧洲人与南美人每天就生活在足球之中,足球是他们的生命。非洲人因为有了足球而忘记了饥饿,而亚洲的情况则参差不齐,大致可分为左、中、右,爱球如命有之,麻木不仁有之,拒足球于千里之外亦不乏其人。不过,自现代足球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足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息息相关。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足球的滚动和足球化的扩散。即便在中国,人们对于足球的热爱就像宋人对词的挚爱一样,如果说“凡有井水之处,即能歌柳词”∞,那么,凡有人群处,谁能不谈论贝利、马拉多纳和罗纳尔多呢?因此,对足球活动进行化阐释,已成为一种当代性与世界性课题,而这并非故作惊人之语。  相似文献   

15.
由中央美术学院、法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中法民间版画联展》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展出了法国收藏家亨利·佐治及中国收藏家王树村的版画收藏。中国民间版画中心杨柳青和法国图片生产中心埃皮纳勒作为典型,记录了上世纪这两个不同国度的不同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圆点与圆形的图像 从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们受到机械转动带来的便捷,火车、汽车与印刷机转轮的不断滚动,缩短了传输的距离:同时,未来主义的宣言也实时地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单一思考。1909年2月20日,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一报表述:“速度的美感,汽车运行带着它的装饰、有输送管的嗓子呼啸而行,彷佛蟒蛇探索的气息。汽车运动轰鸣,空气在它的金属气中前行,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名作《鼠疫》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人们似乎总能找到诠释它的新角度。正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加缪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说的,他“阐明了我们的时代对人的良心提出的问题”,《鼠疫》同样也体现作家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研究表明,维生素E的确对人体有极强的保健作用。美国老龄学会曾对1-1万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服用维生素E的人死于心脏病的比不服用者低41%,死于其他疾病的低27%。其它研究也表明,维生素E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生,可以减少吸烟所致的危害,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关节炎症状,延缓老年痴呆症的进展等。那么,我们能否从日常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呢?肿瘤外科医生南希说,要摄取100I-U-s(国际单位)的维生素E,人们就得吃近2-3公斤的菠菜。可见人们从日常食物中…  相似文献   

19.
曹钦 《世界文化》2014,(4):27-29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2012年底王岐山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前,托克维尔这个名字恐怕还是相当陌生的。不过,许多年轻人或许并没有这种感觉。早在中学时代,他们就在思想政治课本上认识这个法国人了。在那里,托克维尔是作为“个人主义”的批判者被介绍的。但最令他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对法国大革命和民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