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关于意志的设定是理解绝对命令及其自由观的基础。理性向意志发布绝对命令,意志从而获得自由,绝对命令是人认识到自由并走向自由的桥梁。自由是意志固有的性质,但意志也受自然因果性的影响。当意志获得对自然因果性的独立性以及超越自然因果性之时,就达到了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自由在康德哲学中有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两种含义.自由是道德法则的存在基础.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条件,实践自由的根本规定是意志自律,自由是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联结点.  相似文献   

5.
康德和内格尔反对休谟等人将情感或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试图为道德动机寻找建立在客观理性基础之上的依据,康德以自由的形而上学观念为先验前提,认为出于自由的绝对命令是我们需要无条件遵循的普遍客观法则,也是我们道德动机得以产生的根源。而内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主义道路,从主观理由与客观理由两个角度,论证了主观视角下审慎理由的无时间性特征以及客观视角下个人立场向非个人立场的转换。内格尔对于建立在客观理由基础上的道德动机与道德效力的推衍性问题虽然仍存争议,但是其对于道德动机结构的可能性证明仍然为我们在伦理学上研究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条进路。  相似文献   

6.
康德责任论诠释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和人是善良意志的存在为前提,建立了以责任和自由为核心的责任论伦理学体系。他赋予责任以三层内涵:责任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责任是定言命令的内在规定性;责任是实践理性的道德自律。并将"人是目的"、"自由"及"至善"作为责任存在的价值目标,以思辨的伦理意蕴彰显了其责任论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08,(4):9-9
论文题目: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论文作者:张会永(复旦大学)指导教师:陈根法专业方向:伦理学学位年度:2007年康德的道德信仰是建立在道德律基础上的对至善、不朽、自由和上帝等客体的信仰。批判时期的康德认为,道德信仰与"意志"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意志作为一种欲求能力或实现对象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形式性的道德律作为其准则的规定根据,另一方面必定把至善看作是其欲求的对象或客体。但由于人的有限性,他不能经验到至善的实在性,他甚至不能保证德性的连续性。因此,实践理性必然要把至善推远到一个超越的理智世界之中,同时悬设不朽、自由和上帝来保证实现至善的可能性。而人们对待这些客体的态度就被称为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道德观是其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激励人们对道德世界、至善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反映他道德学说的两面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康德道德学说的矛盾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一个系统论者,他试图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第三章中,对这个关键的问题做出回答,即对道德律进行演绎,为其普遍有效性做出辩护。这个演绎从自由的理念开始,继而在实践的领域区分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一方面,人作为知性世界的成员,服从道德律;另一方面,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人同时也受到欲望和经验性爱好的规定;并且,由于知性世界包含着感性世界的根据,所以道德律对人而言就成了命令,即成为了我们的义务。  相似文献   

11.
康德伦理学思想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对人的意志来说,是一种"绝对命令"。康德的道德学说提出了人道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封建主义的要求。在康德那里,个人具有完美的品质和绝对的价值,个人有自己的尊严,不能被别人用来作为实现公共福利计划的手段。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三条先验道德法则之中。同时,自由概念是道德律不可缺少的条件,康德的三条道德法则都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和基础,这些原则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奠基于理性概念的,但理性是个没有内涵的空概念。康德提出理性这个概念并非出于知识学的需要,而是出于实践和自由的必要性。康德预设了感性一理性或现象—本体的二元对立,认为我们只有彻底从感性一现象世界抽离出来,才能真正进入纯粹的善和自由的领域。但理性和纯粹的善等属于本体界的概念终究是一个悬设的空概念,不但是反目的论的,而且也是反实践的,它只能依据准则的可普遍化这样一个纯形式的规则,以此规则作为道德律令的根据和论证,但这种论证方法是失败的。康德道德哲学的失败迫使我们思考过一种作为整体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在"道德即自由的自律"的基础上,围绕义务和自律范畴,探讨了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等问题,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自由意志、敬重义务和道德自律是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善恶观也像他的理论理性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哥白尼武的革命.将神学道德改造成道德神学,这种来自于人的自由本性、人的道德意念的善恶观与他前后的哲学路程都是相关联的。从康德善恶观的独特之处——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宗教观,得出康德对于人性的高扬。对于宗教的实用性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善恶观也像他的理论理性一样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将神学道德改造成道德神学,这种来自于人的自由本性、人的道德意念的善恶观与他前后的哲学路程都是相关联的。从康德善恶观的独特之处——向善的禀赋与趋恶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宗教观,得出康德对于人性的高扬,对于宗教的实用性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伦理学致力于证明理性能使人自由的颁布道德法则并遵守之,感性需求和情感不是人行为的决定依据。但他认为情感可以作为理性的补充,审美即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因与德行有类比关系而能有助于人的道德实践;崇高感则能直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8.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正>道德黄金律也被称为道德的黄金法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都被学界广大学者所认同,是被普遍遵循的道德原则。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通过阐释定言命令"质料公式",对道德黄金律进行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试图通过解读康德定言命令公式,进一步探讨道德黄金律的本质内涵,深化对道德黄金律的认识,为学界提供理论参考。一、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与道德黄金律的内涵1.康德定言命令"质料公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自由概念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拱顶石”的地位,尤其是其实践哲学的起因和基础。并且,康德对于自由概念的阐释非常独特,既独立于康德哲学的体系之上,又内摄了作为“人的哲学”的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论述了实践哲学的自由概念,尤以后者更为纯熟圆满,故在此拟以《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为主要蓝本,试探悉康德式自由概念的发生、演绎、范围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