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平 《学语文》2003,(2):8-9
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散文,而“序文”又是他散文中别具一格的珍品。韩愈的长文内容丰富,说理透彻,气势捭阖;就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同样写得曲折多姿。《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下简称《送董序》)就是一例,全文只有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有一唱三叹之妙。  相似文献   

2.
品读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创作上,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的诗歌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相似文献   

3.
一代文学巨匠的成长离不开此前文学传统的哺育和沾溉,只有在充分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攀登新的艺术高峰。唐代散文巨匠韩愈的成就也是植根于文学传统的深厚土壤之中的。从韩文和韩愈弟子文章以及史传中我们看到,韩愈博采经史子集之长而后自铸伟辞,苏东坡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刘熙载说韩愈“实集八代之成”,这两者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韩愈。因此后人或谓韩文出于六经,或说韩文源于孟子,或认为韩文得益于司马子长,这些说法虽然都说对了一部分,但均难免盲人摸象之嫌。将司马迁视为韩文众多源头中的一个源头而不是唯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泰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一直备受文人骚客的偏爱。古往今来关于泰山的诗文佳作不胜枚举。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学史中最光辉的一页,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诗文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忽视。"泰山"这一意象在韩愈文学中品出现次数虽不算多,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5.
韩愈(公元768—824年)和柳宗元(公元773—819年),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韩柳”。他们所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及其创作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韩愈和柳宗元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他们都积极地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主张施行仁政,同情人民疾苦,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两人相比较,韩愈在政治上比较保守,思想上不如柳宗元进步。  相似文献   

6.
韩愈,唐代文坛之巨星,“文起八代之衰”,光照千古。宋元以来,研究家蜂起,有关著述不可胜数,然为其作传者则寥寥无几。陈新璋教授从事唐宋文学教学数十年,潜心研究韩愈亦数十年,仰慕前贤,久有为之作传之念,适逢广东高教出版社约稿,得偿宿愿。最近,《韩愈传》作为《唐宋八大家传》之第一册已于“’96全国韩愈学术研讨会”前夕问世。 本书以朴实无华而饱蘸感情之笔墨,全面系统地叙写了韩愈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层现其作为一代文坛宗主的人生风采,评价了其思想、品行、业绩,特别是其文学成就及历史地位。史料丰赡,内容翔实,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历史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7.
论韩愈     
唐代中期的韩愈,是我国历史上继孟轲、董仲舒之后的又一个特出的尊孔顽固派。为了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他在我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动的“道统”说。他作为当时地主阶级保守派在哲学上和文学上的代言人,顽固地坚持儒家复古倒退的政治立场,疯狂地反对以王叔文、柳宗元为代表的革新集团及其所推行的法家路线。由于他打着“排佛老”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所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释道盛行,宦官擅权,朋党倾轧,各种矛盾异常尖锐,而文章则“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印”,徒具形式之美。对此,他一面积极复兴儒学,以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秩序;一面大力攘斥  相似文献   

10.
韩愈,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唐古文动动的领导者,世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领导的中唐古文运动,继前代文体改革之二变而为之三,声浩势众,功果辉赫,一朝廓清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采丽竟繁”的齐梁遗风。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代新的散文传统,他的博大精深的古文,为中国文学和民族语言留下了光辉的遗产和不朽的楷范。韩愈同时代的刘禹锡,称韩“为文章盟主”,言其“手持文炳,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一字之价,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名人,韩愈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思想家的韩愈能“道济天下之溺”.继承旧道统,创立新儒学,开宋明理学先河。作为教育家的韩愈不畏世俗笑骂.抗颜为师,创立教育理论.恢复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作为文学家的韩愈,文能“起人代之衰”,集先秦两汉及六朝散文成就之大成.创立了中国文学散文的结构花型;诗能继往开来,独辟蹊径,开来一代诗风。不仅如此,韩愈的书法也颇有名气,不但字写得好,在书艺理论上也有新创。后世,特别近代,大都忽视了他这方面的成就。宋朱文《续书断》卷下列韩愈书法入“能品…  相似文献   

12.
书序两篇     
《王维孟浩然诗选》序 唐代是诗歌的朝代,唐代文学以诗为主,可谓中国文学史上辉煌之篇。唐诗之如此辉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有其来由的。闻一多先生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六代的‘落红’,到唐初已化作一团污秽的‘春泥’,但更灿烂的第三度春‘花’——盛唐,出现了。”①唐代诗歌,不但不朽之作传诵千古,而且大诗人辈出,象群星一样光耀着祖国的天空。与李杜同时的王孟田园诗,以其清新自然之美别具一格而传唱千秋。王孟并称,不只因其诗风相近,而且因其相知之深而并列。孟浩然的像,王维画得最佳,活画出…  相似文献   

13.
韩愈作为著名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加以他对散文创作及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中国的文学及思想史上都站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上,深远而广泛地影响着后人.陈寅恪先生认为他:"特具承先启后做一大运动领袖之气魄与人格,为其他文士所不及."  相似文献   

14.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扫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浮靡的文风。他主张“文以载道”这一观点,从文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解决了文道统一的问题。韩愈力图另辟蹊径,开拓新领域,在文学形式上,他主张创新立奇。同时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坛,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在这群星璀璨的诗歌的银河系中,有两位诗风相近、并作联句之作,工力相敌的诗人——韩愈和孟郊,时称“韩孟”,又有“孟诗韩笔”之说。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然早已为后世推重。而孟郊也曾以一首柔情似水苍凉蕴藉的《游子吟》而使千古读者心醉。毫无疑问,孟郊在中唐诗坛上应该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事实也确实如此,历代以来较权威的文学中著作都很慷慨地为孟郊留下了一席之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原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历史上以原道为题的文论有很多,其中以韩愈的《原道》篇最为著名。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原道》既是“儒学复古运动的宣言书,又是古文运动的压卷之作”[张慧.“道”之意义的生成与流动——以刘勰、韩愈、章学诚之《原道》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4).],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与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韩愈在对传统“礼乐观”革新中,重建了“道统”,提出了根据才能学识、道德性情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把寒族士人的仕进要求作为“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了穷苦怨刺之言的正统地位。这就为他在文学上提出“不平则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20.
《寻隐者不遇》和《夜宿山寺》是唐代优秀的山水诗,描写的都是祖国山水的奇情壮彩。其诗清新俊逸,韵味隽永,倾注了诗人的浓情厚意,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寻隐者不遇》的作者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贾岛青年时曾作过和尚,号无本,后受韩愈的影响而还俗。大家熟悉的“推敲”典故,就是出自他以诗谒韩愈的故事。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苦吟诗人”,历史上曾把他和同时代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