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帅 《东南传播》2023,(1):74-77
作为“后海角时期”台湾地区影坛新生代导演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钟孟宏在他所执导的电影中,均以极强的艺术掌控能力对现代人生存之困的命题进行反复探索和书写。他从个体、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深入探讨着人物的多重困境,使作品呈现出极度鲜明且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个性化特征。其影像文本如同一面“镜子”,直观而生动地映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多重生存之困:自我分裂与身份丧失的困滞、家庭破碎与父子失和的困阻,以及世事无常与情感疏离的困顿,牵引着观众进行移情思考、价值反省和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2.
何咸韬 《东南传播》2023,(8):113-115
数字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公共性的流失和群体结构的改变,他者、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基于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和哲学视角,试图探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对社会群体、个体自我造成的影响,围绕韩炳哲关于公共空间、他者否定性、功绩社会等数字社会现象的研究观察,分析群体结构改变与公众性的关系、否定性的消失与同质化的暴力的关系、功绩社会与自我异化的关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总体而言,在集体功能弱化、自我意识强化、功绩主义压迫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个体受规训成为有待完善的功能主体而产生了自我异化,并对此浑然不觉。  相似文献   

3.
影片《黑天鹅》塑造了主人公自我异化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体景象。影片中频繁出现镜子意象,导演借助镜子符号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主体建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自我的分裂以及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挣扎与转变。因为自身欲望和母亲的影响,主人公尼娜开始由自我的追寻到他者的转变,幻觉的出现意味着尼娜逐渐自我分裂,从自我追寻到主体毁灭也是主体成长的过程,主体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挣扎坚持本真的自己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06,(23):6-7
26集电视连续剧《靠近你,温暖我》凭借。剧情新颖”、“著名导演”、“大腕云集”三大看点备受关注,上周这部被视为“2006年最受期待的情感大戏”登陆KMTV1。该片由3个现代白领女性的爱情故事组成,是导演张建栋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之后的一部关于“第四者”、“精神出轨”、“性骚扰”、“无性婚姻”、“性别异化”等社会敏感话题的都市情感作品,剧中3对情侣身上发生的故事就在你身边。  相似文献   

5.
王锐 《视听》2023,(5):69-72
从2007年到2022年,李睿珺导演共拍摄了六部长片和一部公益片,以其独特的乡村纪实风格在各大电影节斩获佳绩。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用平凡人物讲述极具人文关怀的浪漫故事,关注个体在时代发展中的无力坚守,书写不煽情而充满力量的悲剧结局。他选择乡村题材作为叙事对象,记录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期,西北乡村日趋式微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尚礼、崇节的传统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6.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电影《气球》的创作以藏区为背景,承载了导演万玛才旦对家乡的时代记忆。影片中,导演第一次探讨了藏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母题,符号与意象的运用也与前作存在相当大的区别,独特的地域背景带给《气球》以独特的规训视角。文章试图通过对万玛才旦调度的电影场景及其文本创作进行分析,从主人公卓嘎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分析社会文化的大他者、他者与自我间多重规训的效用,并初步探讨藏区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8.
“风格即人。“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的风格,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与特点。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思考和态度,他的审美意识和  相似文献   

9.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早期作品《绿洲》,将镜头对准底层社会,用细腻写实的手法将两个被家庭、社会所抛弃的"残障人士"的爱情呈现在大家面前。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残障人士在言情叙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本身便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而《绿洲》又是残疾人言情叙事中的一个异类,在人物的设置上便与同类型作品大相径庭,但这种反叛并非一贯到底,在叙事的行进中又有对普通残疾人言情叙事模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王莉莉 《青年记者》2012,(26):63-64
徐童的纪录片一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如贫困的残障人、算命先生、乞丐、发廊女……导演称这些人是"游民",他的三部作品《麦收》、《算命》、《老唐头》被称为"游民三部曲"。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徐童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尊重,他在拍摄时,让自己完全等同于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视角及他和拍摄对象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是徐童的作品在道德  相似文献   

11.
10月15日,《空房间》在韩国上映。金基德虽然凭这部影片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但对它在韩国的评价并不乐观。金基德的作品在韩国一向难以为主流所接受,这次的《空房间》又找来“慰安妇事件”中饱受批判的李成延做女主角,可以说,他已经做好在国内  相似文献   

12.
张广天这位曾被称为“先疯导演”的创作人,身上有浓重到不可开解的宿命感,他屡次挑逗读者对他痛下杀手,而他选择骂不还口。在戏剧人纷纷转向市场开始制作“好看有趣”的作品时,他还死守着自己的哲学枯树,甘愿扮演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相似文献   

13.
景观可以被理解为生活的可见性,现实的物质存在、符号、声音、社会活动等都可以以影像的方式得以展示和显现。自拍行为的自我展示及表演性构建出来了关于用户的个人生活景观。景观的社会功能包括展示、分离、否定和重构,其社会功能就是异化的具体生产。批判现代社会的景观文化对个体的异化,主要是从景观的社会功能方面来展开批判。自拍行为中存在的"景观剥夺",主要包括景观对于人的真实性、个性、主体性和生活私密性等权利的剥夺。我们要努力摆脱这种异化和剥夺,学会批判性地表达与思考,实现从自恋到赋权的跨越,才能真正把我们从欲望和幻象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消费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符号学意义上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广告的作用及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从“身体政治的狂欢”和“个体的自我认同”两方面对消费社会电视广告中的自我消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脱胎于社会题材,借助于影像与媒介的传播,韩国导演李沧东一贯善用高度诗化、意象层叠的电影语言表达现实的冷峻与暴烈。本文以作者论为观照视野,从李沧东影像作品序列的个人标识、深层结构和呈现方式角度切入,系统探讨了其作品的传播内核与意义。影像主体上,"失意人物"贯穿其作品序列,成为李沧东导演的个人标识;影像内核上,存在与阶级的变奏形成其影像中近乎不变的深层结构;风格表征上,诗化的电影语言、多义的隐喻文本及反类型叙事共同构成电影的诗意呈现形式,其中诗意为表,实质在于幻象背后的潜流。李沧东通过诗意幻象来传达现实社会的双重母题,实现了现实与影像的连结。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香港电影以活色生香之皮相诉尽了风流恣意,被《纽约时报》形容为“尽皆过火,尽是癫狂”。作为一位香港怪才导演,彭浩翔声名鹊起之时,被媒体称为“妖刀”、“新一代开山怪”。尽管他否认自己是“怪咖”,但鬼才“妖刀”之名,贯穿在他电影创作历程之中,成为他作品的烙印。事实上,对于“电影作者”而言,这种烙印是荣光,因为“作者电影论”要求导演的作品具有明确可辨识的个人风格,而彭浩翔电影的烙印就是前面所言之“怪咖”。  相似文献   

18.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世界上第一部采用3D、4K、120帧/秒技术格式的电影,导演李安用悲悯的人文情怀观照战争中英雄个体的生命悲剧和内心世界.影片讲述了19岁的少年比利在战场上抢救战友被意外拍摄,一夜成名,他和战友们作为英雄受邀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结果发现自己不过是美国消费社会的一个爱国主义符号.他们在被迅速消费之后旋即失去了光环,甚至被侮辱和排斥.意大利电影导演费里尼曾说:“在电影中,光影就是一切,它是质感、情趣、风格、描绘.”①光影是电影艺术的灵魂,它不仅真实还原物质世界,更是一种观念形态和心理感受.光影对电影的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气氛营造、情绪表达都具有重要烘托作用.②《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具有一定实验性和开拓性的光影艺术运用精品,其中橄榄球赛中场秀和伊拉克战场交火两场戏尤其出彩.  相似文献   

19.
在陌生而又神秘的诵经声中,在篆刻着六字真言的嘛呢石上,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就这样缓缓拉开了帷幕。影片讲述了藏区一个偏远山村中的小喇嘛回家过年的故事,仅仅三天的时间,从寺庙到村庄,又从村庄到寺庙。在这看似枯燥、线性的叙事时空中,导演万玛才旦以其复杂细腻的感知、内省式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僧俗相生、平和包容的西藏。影片《静静的嘛呢石》从导演到演员均是藏族人,以藏人视角向观众娓娓道来,触及民族自我,就像王志敏所说:一部少数民族影片所包含的文化须得让该民族的人窥见“自我”,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他所有非本民族的人都是“他者”。①正是由于这种独到的影视思维,该片一经上映就引起广泛关注,夺得第十届韩国釜山电影节的“新潮流特别奖”、第三十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联盟奖”、加拿大第二十四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特别提名奖”、第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等大奖,并获得了金鸡奖评委会的高度评价:“万玛才旦执导的《静静的嘛呢石》,以真诚的创作态度,朴素的电影语言,形象地展现了藏族宗教世界的日常生活,表现出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的碰撞与融洽。影片风格沉着冷静,叙事节奏自然流畅,意境深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娄烨身上的标签最为明显。某种程度上,娄烨已经转变了身份,从一个“看不见”的导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看见”的导演。他坚持着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被一众商业大片垄断的院线里努力突围,他想使中国电影更具多元性但他注定是个给“散客”拍电影的导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