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小众体育运动进校园的价值,探究实践经验,并提出推进策略。价值:满足学生多元体育需求、丰富学校体育育人内涵、培养小众体育后备人才。实践经验:推动多元主体联动,构建特色育人模式;制定配套政策举措,建设体育特色学校;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共建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策略: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汇聚多元主体合力,促进深度融合发展;明确主体权责关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各方体育资源,创新资源要素配置。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个案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归纳了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的演进历程与治理特征,提出了提升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能力的举措。研究认为,美国体育教育制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理体系,治理特征体现在:联邦、州和地方教育部门上下联动的分权化治理,地方学校、社区和家庭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化治理,以体质健康促进为导向的法治化治理,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保障性治理,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引导性治理,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法案的靶向性治理,特殊体育教育制度的补偿性治理。研究提出,要健全我国体育教育制度治理体系,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体制制度,推动体育教育的协同化治理;打造以体教融合为导向的精准扶持制度,强化体育教育的补偿性治理;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强化制度,实施体育教育的靶向性治理;健全监督、评估、激励"一体化"制度体系,实现体育教育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3.
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体育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这既是体育功能价值的体现,也彰显了体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融合,应聚焦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课后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校园足球发展以及运动处方应用等5个重点领域。在对重点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推进和深化改革,加快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制度建设,激发学校课后体育服务的实际效能;秉持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和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注重内涵发展,发挥校园足球体质健康促进作用;实施精准治理,加强运动处方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等,厘清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机遇。研究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的重要抓手,是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育人模式的重要途径;存在着竞赛形式僵化、组织管理缺位、制度保障乏力、督导评价缺失、"课程化"设计滞后等现实困境;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切入点,借鉴其结构模型,构建"四位一体"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治理体系,包括项目内容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信息管理体系、督导评价体系以及制定一份体育第二课堂成绩单,优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提高学校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推进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从制度层面探索美国大众体育治理的特征,旨在为完善我国群众体育治理体系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美国大众体育具有健全的制度治理体系,包括横向联动的社会化多元协同治理体制、有限政府的参与式治理机构、地方政府的联动型治理机制、多元社会组织的自主治理和协作化治理模式,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基础性制度治理、重视公共场所供给的制度保障性治理、促进国民健康的制度持续性治理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制度补偿性治理。我国应加强群众体育制度建设,推动群众体育输入式治理和参与式治理相协调;完善群众体育制度,强化群众体育制度的法治化治理和补偿性治理;厘清多元治理主体关系,构建跨区域善治型的群众体育制度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少年体育训练》2013,(2):F0002-F0002,I0001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工作部署,按照《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扎实深入的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并力争取得新突破、新发展。总体工作思路是:以法规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握宏观大局,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在加强部门协同、深化体教结合,强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等四个重要领域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深化竞技体育改革重点首推体制创新,这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新中国竞技体育体制演进经过了以制救体、以制兴体、以制富体、以制强体的历程。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在分析竞技体育体制演进的路径依赖、关键节点以及与宏观背景、微观行动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应沿着“由绝对权利向均衡权利、由不利环境向有利环境、由制度缺陷向制度规范”的路径演进。为此,需要在完善组织架构、优化人才培养、激发赛事活力、加快法治建设等方面蓄力、发力,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学校体育所处的背景以及中央7号文件寄予的期望,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表现在:①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②积极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时间;③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⑤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⑥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⑦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防范风险;⑧实施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学校体育督导制度;⑨营造全社会关心的学校体育氛围,形成共建的合力;⑩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提升学校体育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推进乡村振兴和构建体育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农村体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治理主体结构关系、治理困境、协同治理机制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我国农村体育治理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治理逐步发展到多元主体整合协同治理,治理方式由自上而下的非均衡结构治理发展到均衡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治理仍存在治理主体缺位、治理制度缺项、治理资源缺乏等问题,基于多元治理主体诉求偏好,提出协同多层次农村体育治理结构体系、构建多维度农村体育治理评价体系、完善多主体协同农村体育治理机制等治理路径,实现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竞技体育治理体系主要包括治理组织、人才培养、竞赛运作和基本保障等4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国竞技体育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治理组织困于“强政府、小社会”的刚性治理格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未形成多元主体、多种模式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国家、社会、学校竞赛体系之间难以畅通衔接,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结合我国竞技体育治理实践,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经验,提出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竞技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路径:竞技体育治理体系改革应加快确立协同发展治理目标;建构政府与多元主体互动互通的组织网络体系;打通学校、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系统联动、科学专业的竞赛体系;建立复合型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治保障是实现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阐释了青少年体育现代化治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中“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章名和内容修订的基本要义。研究认为:当前青少年体育面临健康促进效果不显著、运动技能培养路径不畅、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质量不高等困境,应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基础工程、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工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精品工程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品牌工程等作为未来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工程。基于“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在治理理念现代化方面,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作为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总体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了以青少年健康、教育、体育治理推动青少年体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体育法》提出一系列青少年身体素养培育策略,以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治理目标,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体育法》围绕强化多部门、多领域和多层级协同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作能力,充分保障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并通过不断推进法治建设等举措夯实青少年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在推进治理现代化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完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提升学校体育治理能力是建设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内涵,认为学校体育治理现代化具有注重治理目标全局性、治理结构系统性、治理手段法治性、治理评价科学性的应然特征。针对科层制管理、多元共治、依法治校等现实困境,破题之道在于坚持制度设计与治理重心下移相结合、改革创新与多元共治相结合、依法治校与跨部门协同治理相结合,合力推进学校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路径进行研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与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是未来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有赖于培育一大批具有强烈的内部动力、强劲的执行力和强大的公信力的体育社会力量,有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还面临着认识的局限性、制度空间的约束性和实际运作能力不足等诸多障碍,限制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建议从释放制度空间,加强能力建设,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策网络作为解释政策过程的重要治理工具之一,为揭示评估逻辑提供理论视角。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对日本涵盖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计划且发展较为成熟的《体育基本计划》评估实践进行引鉴分析。日本设立专门评估机构,注重第三方评估,重视国民参与,构建跨部门互动、政民互通的多元评估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实施制度,规范评估工作;重视社会组织、国民等参与,形成良好的信息公开机制;运用逻辑模型建立评估内容体系;利用评估结果优化资源配置,为政策实施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新发展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计划》评估工作应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跨部门协同评估,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评估制度建设,构建评估内容体系,加大评估信息公开力度,强化评估结果在科学决策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其在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纵深视角,以特定时期下社会发展背景、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等为参考,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演进历程,探究其演进与发展规律。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经历了初步制度化、规范化与法制化、坚实化与社会化、立体化与多元化等阶段,相应的政策目标、制度体系也随之调整,体现了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实践认知的不断深化。新时代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政策要求:更加强调价值引领,以深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价值共识推动政策效益递增;持续深化改革,以体育健康生态环境建设满足青少年多元体育健康需求;坚实政策保障,以跨部门整体协作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法治规范引导、全面依法治国应补齐体育法治短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成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背景。体育法治要服务于体育发展战略大局、体育法治要为体育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体育法治要与体育政策良性互动、体育法治要融入体育治理过程指引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走向。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产业等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对法治的需求日益强烈,亟待补齐当前体育法治发展的短板。由此,应充分利用当前《体育法》修改契机,在外部充分接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部充分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完善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兰中田 《体育世界》2010,(10):10-11
本文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构建一个健康的体育教育体系。不断研发体育课程新资源,使学校体育文化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回顾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经历了以学校体育规范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以多元体育思想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以体育课程改革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突破等四个阶段.应该通过全社会共同关注,形成社会合力;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完善体质检测体系;继续加强学校体育改革等方面,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建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抓好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是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后备人才匮乏、体制改革的深化、篮球市场的发展,都迫切需要构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学校———职业队为主渠道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参与的培养途径;以赛促练、练赛结合的多样化培养形式;科学、系统、全面、“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开放而规范的人才选拔、聘用、交流机制,还要重视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才成长的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