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品德与生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能更好地优化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学习有"情"有"行".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整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作文教学,蕴涵开放、多元、灵活等诸多元素,需要情趣相伴与相助.离开情趣,生活作文教学就会陷入枯燥、呆板的泥沼.生活作文教学的情趣是怎样"炼"成的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多年作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王芳 《教育科学》2021,37(4):41-47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为、课程四个方面理解"此在"与"彼在",关注作为存在者的学生"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与探寻"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此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困境表现为师生关系场域道德生活疏离、班级组织场域道德生活枯燥乏味、课堂行为场域道德生活功能失调、品德课程场域道德生活欠缺生活质感等."彼在"的学校场域道德生活出路有关心学校场域中学生的整全生命存在、实现班级组织的道德教育价值、建构课堂行为场域的道德教育意义、传承品德课程场域的道德内容.  相似文献   

5.
屈静 《华章》2007,(10):156-156
走向对话与交往形式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将共同面对知识、生活和精神三种不同的世界.基于此所凸现的是知识授受的"风味",生活交往的"意味"和精神沟通的"体味".本文就这三味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闲人"雅歌——欧阳修词学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湖念语》及词体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词学观念,即合乐可歌的体性、"聊佐清欢"的功用及"闲人"雅歌的审美理想。在词体文学音乐性、功用等方面,欧阳修与当时人们的观念毫无二致,不同的是他对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重视,这体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整理上。欧阳修的词学思想与宋人文化高涨不无关系,有别于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所主张之"雅"。欧阳修的词学观念与其创作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他在遵循词体体性的基础上提升了词的品格,为苏轼、秦观等词人提供了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智力障碍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且能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到他们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这就赋予我们教师在教学生"读"、"练"时,"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紧密联系.善于运用"启动效应",设计揉合有趣味性的启动线索,在"趣"字上做好文章.  相似文献   

8.
顾志芳 《文教资料》2008,(26):126-127
本文分析了初中思品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指出了生活化教学的"三重门",即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存诚敬>是哲学家冯友兰<新世训>(又名<生活方法新论>)中的第九篇,先生在批判继承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诚敬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诚敬是一种超凡入圣的途径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存诚敬"是生活中本然规律的要求,其思想作为教导人们如何生活的方法,对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成"功"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文艺报>组织了"再批判"专题."再批判"所显示出来的文化悖谬在于: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语境中,并不自觉地接受着"他人引导".这是"再批判"能够生成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曾学赟 《江西教育》2022,(11):92-93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生活化",即在幼儿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实施音乐教育.来源于生活的音乐作品,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幼儿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萌芽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无论是从幼儿的成长目标来看,还是从当下幼儿所处的生活实际来看,坚持音乐教育的"生活化"思路,是一个重...  相似文献   

13.
"主体"认知发展与德育范式转换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识相契合,德育在现代社会经历了"物化德育"、 "人本德育"和"生活德育"三种范式的转换.究其实质,德育在追求对人的本质(即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科学认识的前提下不断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闲"作为一个心理情绪--生活状态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一意象包含四个层面:其一,闲淡雅致的美人姿态;其二,洒脱闲散的人生情趣;其三,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其四,悲观厌世的末世情结.这四个层面分别体现出不同时期宋代词人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过故人庄>一诗中的"斜"字,是指倾斜舒缓的山势.新教材注解为"这里是立的意思",不妥.这个注解不能给学生以任何新知识,对学生感受"青山廓外斜"的意象和全诗意境更不会有帮助,而且有可能造成误导.文章将孟诗与王维、倪瓒的水墨写意山水画联系起来,以画证诗,说明"斜"、"把酒"、"就菊花"等,不是仅仅用来描写一个景物、一个动作和一种活动,更重要的是传达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趣,它们具有无可替代的表现性.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要依懒于语言的情趣性.高品位的语言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修辞语言的情趣性,主要表现在语辞的丰富、形象的真切、色彩的绚丽、语韵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在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往往伴着一种意蕴于言外的东西,有人称之为"美趣因素"."美趣因素"是师生意向领域内实现情感交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当下乡村教育艺术课程被轻视,儿童学习情境感、生长力等存在缺失.基于乡村学校的特殊文化背景,以高雅艺术为核心,架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美"艺术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乡村儿童的艺术素养、审美气质,引领他们追求美好志向,润泽有意义、有情趣的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本人认为"情趣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所谓"情趣教学"就是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运用听、说、读、唱、玩、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是富有情趣、充满快乐的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我要学"英语的爱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族议员"作为日本政坛上一股特殊的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政治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打破了"吉田学校"以来官僚政治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党高政低"的权力二重结构.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使日本面临第三次"开国",官僚又将主导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吴双 《教书育人》2020,(4):29-29
小学课堂,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相辅相成.让课堂"动"起来可以从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入手,设计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表演故事调动学生多维感官;联系生活点燃学生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