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相似文献   

2.
罗兰散文独具亲蝉鸟乐山水的审美情趣与飘逸豁达的诗性情怀。她以自由随意的艺术构想,表现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给人以明净淡雅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晓风是台湾名的散家、戏剧家、小说家,尤以散饮誉海内外。她以诗性思维提高了中国现代抒情散的艺术品位。而她对生命与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使散走向了更壮阔的审美意境。本着重从晓风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探索其诗性解释学散的核心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诗歌语言的模糊性蕴含了诗歌艺术的模糊美,构成了诗歌艺术的审美诗性。虚实相生的互渗性、诗情诗意的不确定性和余味曲包的深隐性,构成了诗歌模糊美的诗性表征。揭示这种模糊美的诗性蕴含,可以为探析诗歌的审美品性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散文理论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是净化纯洁散文,使之成为具有“文学性”的散文,即艺术散文。本文主要从艺术散文表现的本体、构思技巧、话语形态等方面探讨了艺术散文的创作与审美路径。旨在明确作为文学文体的散文的文体标识和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有着浓郁的文化意味,这尤其反映在她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思考中。在艺术与审美追求上,她强调苍凉的风格,注重情绪化的写意,又具有幽默品格,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的这种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散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大,语文教师通常认为散文教学具有"可讲性",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的"人文性",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注重于"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托物言志"的套路教学模式中,无法提高学生散文方面的阅读审美能力。所以笔者在本文从散文言语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言语等字里行间对散文进行审美。一、注重散文"诗性"化语言教学,提高学生言语审美能力"诗性"化语言具有音乐美、词藻美以及意境美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她以其传奇的身世,世俗性和深刻性兼备的创作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相对于《传奇》小说集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构和鞭辟入里的人性揭露,她的散文集《流言》却是率真、自然、随意,由此形成了“流言体”。尽管她的散文多以描写世俗生活、邻里长短,但其中却蕴含着她对人情、人性、人理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解读,以把握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以诗歌名世,其散文亦以"诗意"与"画情"独具魅力.散文的"诗性"主要是通过艺术重复的手法而形成其音乐美和情景相融的效果,并具有诗性浪漫的特征:"画情"则主要体现于徐志摩对于世物的精微观察和对色彩构图的充分运用.徐志摩散文艺术上的这两个特征一定程度是其"艺术个性主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庄锡华的《斜阳旧影》,是极富审美价值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它以选择对历史的诗意沉思的方式,以南京的地域文化的空灵与厚重,显现了理性与诗性相交融的魅力,标志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的突破,达到了以地域为题材的文化散文的新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5.
女性散文创作是近年来常常引起关注的一个文学现象.其中斯好的散文就以她对人生、人性的探索与思考,创新的文体风格和女性情怀的相结合,体现出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本文试图从文体风格。创新意识。女性情怀这几个方面来解读斯好散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张晓风擅长以诗笔为文,其散文从意象的捕捉、意境的构成乃至语言运用,都体现出作者以诗美作为散文追求的目标。张晓风的诗化散文体现出她对于传统散文观的大胆超越,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的合理吸收,而这些又使得张晓风的散文具有了亦秀亦豪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代游记散文的创作已走入一格式化的胡同,无非“摹景记游”、“移步换形”而已。散文作家郭保林不满于这种格局,在创作实践中有新的审美尝试。本文对他运用的时空跳跃拓展艺术空间以及历时性的动态描写、多景物的交融、正反结合的情思切入等艺术手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认为他的游记散文以丰富的审美内容带来了审美层次的多元化,展示了游记散文的多套路写法。  相似文献   

18.
王充闾的散文集《面对历史的苍茫》,对历史作出了诗性的领悟,蕴含着对历史的当今文化语境的诠释,还始终洋温看主体精神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忘我情怀,并反,作者在散文的形式美方面倾注了功力,显现了其散文艺术情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在散文中,情感与美感是并行不悖的艺术元素。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充分考量学生的素质差异,坚持以"双主"为基础,实现散文交流式审美;坚持以理性为原则,实现散文迁移式审美;坚持以解构为方法,实现散文示范式审美。总之,散文审美才能实现人性化、艺术化,散文教学才能成为审美的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20.
散文是情感的产物,是关的化身,经典散文以其真挚自然的情感和绚烂多姿的语言之美给欣赏者以咀嚼不尽的审美享受。真情和醇美构成了经典散文独特的艺术特征。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是经典散文永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