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当多的作品都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的身份认同与革命、与民众的密切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身份认同存在一个逐渐演变的轨迹:"五四"及20年代前半期体现为自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危机;大革命前后及30年代体现为革命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左倾;抗战及四十年代则体现为人民认同,在认同中又有困惑。总之,知识分子自我、革命、人民是我们理解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以及精神特征,体现了知识分子身份的不同与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迪青 《语文知识》2010,(4):100-101
陈映真是台湾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有早期塑造的沉溺于自我情绪的年轻知识分子,也有具有反思意识的知识分子,还有闪耀理想之光的革命知识分子。从不同时期、不同形象的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出,陈映真寻找台湾社会文化认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形象;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形象;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悲剧形象的根源所在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始终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来审视特定历史时期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对积存已久的社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犀利的见解。在"五四"时期,鲁迅创作了大量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其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可分为觉醒者、麻木不仁者、先行者等不同类型。鲁迅以剖析知识分子和封建制度的关系为重点,注重展示社会剧变时期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注重对知识分子历史责任感、推动历史进程方面作用的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处在清末至"五.四"的历史大潮中,鲁迅清醒地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他用小说,用人物形象反映当下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迷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多是彷徨于新旧、明暗之间,游离于两个社会、两种文化之间的多余人。在鲁迅眼中,知识分子只有构建独立自强的理想人格,启蒙并引领大众,中国才能全面立人然后自立,知识分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7.
郁宝华 《现代语文》2009,(10):73-75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文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的现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弱者形象,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作家们的自我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及其心理历程:从以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自傲于传统丈人,到经历现实的挫折,在现代社会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变得软弱、感伤、哀怨、自卑。这种自我认知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的。  相似文献   

9.
情感的悬浮与精神的变迁——李洱知识分子小说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李洱一直致力于知识分子小说的写作,他从知识分子情感问题的角度切入,关注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他的写作直抵知识分子的心灵核心。我们发现由于源自于对生存的焦虑,知识分子陷入情感欲望与道德伦理的纠缠和悖论之中,致使他们的爱情和情感充满了悲剧性和荒诞性,然而,在对悲剧性表达的背后却凸显了李洱对人文精神信仰的坚守与执着。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建立在集体记忆基座上的知识分子人格雕像,经过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雨剥蚀,面目模糊.新世纪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相似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世俗欲望中沉浮的知识分子,二是身陷象牙之塔的知识分子,三是沉溺于个人世界的知识分子,四是历史世界中的苦难知识分子.通过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书写,有一种由平视到俯视、从同情到批判的自我矮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发端于延安时期,在建国初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们之间有着历史的关联性,即使在两次运动之间,也存在着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和中共对于知识分子潜移默化的思想改造。到建国前后,这种“双重改造”,随着知识界的自我酝酿而又逐渐发端,最终形成了政权主导下的此次运动。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分子是索尔.贝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他们学识丰富、思想敏锐,但在探索精神家园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的心灵背负了太多的迷惘与压力。本文力图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的抉择进行分析,以期对他们的形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晚年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失误,炮制臭名昭著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而“把几百万、上千万的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其实,“两个估计”只是“一个估计”,即把广大知识分子当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云  相似文献   

14.
《围城》与《我是猫》分别是中国、日本现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佼佼者,这两部小说在题材选取上有着相同之处,都选择了将普通知识分子作为描述对象,通过对年轻知识分子的学习、工作和爱情的讲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不只能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能作为当下知识分子心灵的反映和投射。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特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学业、事业都牢牢粘上了时代和社会的标签,他们的爱情也总是不如意,尽管他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追求和相当高的期许。本文拟从知识分子的学业、事业和爱情这三个方面对知识分子的人生进行说明和剖析,以解释为什么知识分子的人生如此荒凉。  相似文献   

15.
建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已有相当的认识和实践经验,如何认识知识分子与如何使用知识分子,构成了他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阶级分析法就是他认识和分析知识分子群体的理论工具,这构造了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理论基础;而革命斗争的现实性及复杂性,则决定了在如何使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讲求策略性的一面,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观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同时也要看到,无论什么情况下,毛泽东始终坚持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区别,并强调改造的必要性,对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政策与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留下了启示、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端木蕻良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执著于理想追求的思想者,他们虽然已退于社会的边缘,但这些理想之子都有很强的家国意识、人道主义情怀和自我否定的精神,他们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方式作出了对英雄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8.
索尔·贝娄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人公多为犹太裔高级知识分子.贝娄着力描写他们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迷惘、苦闷的精神状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西方世界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的问题,对当代文明的理解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之本性的爱情,在现代文学的书写中呈现了多样化的内涵,自始至终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相关联。在五四时期,爱情附着在个性解放的大旗下,是佐证知识分子自信力的有力武器;在革命认同的30年代,爱情遮蔽在革命的羽翼下,有力地缓解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焦虑;在人民认同的40年代,爱情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安慰剂,是知识分子在日益边缘化的处境中安慰心灵的良药。这种借女性的爱情来彰显身份认同上的自信或缓解身份认同上的焦虑的写法,仍没有脱离传统文学的窠臼,使得现代文学的爱情书写某种程度上缺乏了一种形而上的品格,很难达到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文学的源头和先导,是当今作家创作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和当今读者解读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参照系统。“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鲁迅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开拓者,叶绍钧是中坚,张闻天的《路途》有其特殊意义,其他“三派四种”中的作品是其“平均分数”,多写感受,少写性格是其特点,也是其弱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