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三方面对福泉阳戏剧本的滑稽特色进行了分析:一,滑稽表演的角色定位;二,滑稽表演的戏剧手段;三,滑稽表演的艺术手法,认为其世俗化的内容及手法恰恰表现了其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传统葬礼中的戏剧演出,就内容来看,可以分为祭灵戏、驱邪度亡剧和家庭伦理剧三大类,如果是老喜丧,亦不避讳滑稽戏谑风格的演出。究其原因,祭灵戏的演出主要是出于礼的需要;驱邪度亡剧的演出与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自古以来的灵魂观念有关;家庭伦理剧的演出与国人重视孝道和血缘亲情的伦理观念有关。而老喜丧中的滑稽戏谑类表演,不仅与国人对生命和死亡的体认及灵魂观念有关,亦体现了民间群体性活动追求场面"热闹"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
杨倩 《大观周刊》2011,(31):169-169,166
与剧作家的创作一样,戏剧翻译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舞台表演。本文运用目的论这一翻译理论探索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原则。以英若诚和霍华的《茶馆》英译为例,结合目的论和戏剧表演对戏剧语言的要求,本文提出戏剧翻译的三项原则:戏剧翻译口语化,动作化,和性格化。  相似文献   

4.
"茅古斯"是土家族语的译音,意即穿草衣的古人.它从近似戏曲写意、虚拟、假定技术手法,表演土家祖先渔猎、农耕、生活等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揉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据专家们认定,这种表演是原始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纸戏剧最初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被带入国内,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阅读推广方式.本文尝试对纸戏剧进行定义,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表演特性;将纸戏剧与容易与其产生认识混淆的绘本进行比较;从纸戏剧独特的舞台设计、富有变化的卡片抽拉式表演、特有的互动方式、轻松的集体阅读方式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在促进幼儿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并探讨纸戏剧给儿童文学创作者和出版者带来的挑战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其音乐腔调和京韵大鼓不相上下,但节目的内容却是取自于一些可笑和讽刺的题材,再加上表演时的各种滑稽动作及表情,构成这一艺术品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在戏剧表演时出现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笔者认为增强学生戏剧表演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笔者从积极参加戏剧实践活动、刻苦专研戏剧表演技巧、全力集中戏剧表演注意力、充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这四种策略来提升学生戏剧表演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主持是否具有“表演性”,曾是上世纪90年代那场著名的“倪萍现象”讨论中的重要议题并引起过业界的关注,但当时未能深入讨论开去,竞成为一个“空悬”理论搁置至今.随着节目主持实践的不断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仅需要表演,从某种角度讲,电视节目主持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且这门艺术根据其节目类型、节目定位及主持人风格的不同,可以由两种表演形式构成,即“公共表演”和“戏剧表演”.公共表演式主持可以促使主持人严肃地限制自己的“前区”行为,更好地进行有效传播;戏剧表演式主持是当今戏剧审美思潮的结果,同时也为节目主持实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操作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戏剧的电影化为研究重点,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比较,从表演、语言和时空三方面探讨了戏剧由舞台走向银幕这一过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戚世隽 《文化遗产》2014,(4):132-138
剧本与表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古代戏剧史中有争议的话题。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发了古代戏剧史上表演既依赖于剧本,又时常背离剧本的现象。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戏剧实践与表演实践,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以来,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开始,戏剧由舞台向银幕过渡,从而引发了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应的转化.本文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戏剧文本(包括电影和舞台剧)为对象,具体阐述了这一嬗变的发展过程;在戏剧表演观念、演员表演的心理体验、表现内容与造型方式及演员在不同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剖析了戏剧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体中所体现的美学规范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一个同一主题的戏剧季,三台来自不同国家的“莎剧“表演,轻而易举地反衬出中国戏剧创作与“优秀“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汹涌澎湃,世界文化格局的重构势必将会加快步伐,我们又一次处于历史变革的转折关头。同样我国戏剧表演也处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如何保持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艺术,是我们每一个戏剧演员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文章论述了戏剧表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如何把握戏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如何挖掘人物心理、演好人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京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人民大会堂.将很快迎接“猫”的到来。这里的“猫”.不是那种四条腿的动物.而是一部同名音乐剧。《猫》被公认为是最宏大的音乐剧.也是迄今为止演出时间最长的音乐剧。 这个音乐剧的成功和流行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对戏剧的看法.它在全球的吸引力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影响到了戏剧表演的手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4,(41):69-69
《总统接招》 影片讲述了一个卸任总统与一 个水管工竞选小镇镇长的故 事。扮演卸任总统的是老牌演 员金·哈克曼,其表演具有绅 士般的幽默。水管工雷·罗曼 诺扮演者的表演则像"作秀" 一样有点滑稽和夸张,这一老 一少混在一块,两种味道调出了这部热闹的喜剧。  相似文献   

16.
曲艺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源自民间,素材多取于民间传说、故事、小笑话以及身边的真人真事,都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事.语言通俗滑稽,地摊、茶馆、庙会皆可成为其表演的舞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小品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17.
滨一卫(1909-1984)是日本早期研究中国戏剧的学者。1934年5月至1936年6月,他曾留学北平,从事中国戏剧研究。其文章充满对演员和表演的热爱,文笔流畅,富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对1930年代中国戏剧的生动记录作为戏剧研究的原始资料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他的部分文章和他搜集的戏单做出分析,以便了解他留学时期中国戏剧上演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窦柏林 《传媒》2023,(20):101-102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戏剧表演作品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激流中提高作品的表现效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戏剧教学作为特殊的教育形式,可通过创造意境美来吸引学生将注意力凝聚到舞台上的生动表演中,去体察剧情以及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真意,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欣赏能力得以升华。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戏剧课程教学时,应丰富意境美学教学形式,拓展意境美学课程的教学模块,将戏剧艺术与美育教育进行融合教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关注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社交媒体语境中产生的议程设置失焦现象的分析方法,选取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作为理论抓手,探讨了戏剧理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是否可用。本文结合戏剧理论的舞台、角色、剧本、表演四大主要组成部分,逐一将其与社交媒体语境中的议程设置失焦现象进行对应,阐述了戏剧理论的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拟剧论开辟了社会学新的研究领域,该著作以日常生活中的人际活动为出发点,将生活中普遍的人际互动用戏剧学语言进行描述,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称为"戏剧表演"。本文通过回答"为什么表演"和"如何表演"来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的"表演"描述、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