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新闻界》2014,(15):2-6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与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合办的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院,是战时美国对华文化援助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院完全仿照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的教学模式,是美式新闻教育在中国的一次重要实践,为中国培育了一批杰出的新闻和宣传人才。因中美两国政府存在着利益和立场上的冲突,加之在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上,美国教师与国民党宣传部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学院最终停办。  相似文献   

2.
《档案与史学》1999,(1):22-23
1938年,胡适接替王正廷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要使命即为利用其个人影响,为中国对日抗战争取美国的支持与援助.胡适协助国民政府特使、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于1939年获得了美国第一次战时对华援助--二千五百万美元桐油借款,随即又努力为中国争取第二笔贷款而奔走.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际间交通运输不便,许多中国旅美留学生被迫滞留在美国,陷入了经济困境。在此期间,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不但为中国旅美留学生进行了援助,而且也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的机会。但美国也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在文化援助的背后,深埋着美国的对华民主输出战略。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逐步走出了"孤立主义"的怪圈,并加快了与中国合作的步伐.虽然中美两国有战时共同对日的一致需要,但是由于双方在利益上仍然存在着的巨大分歧,最终导致史迪威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后,因图书资料的匮乏,中国发起了向海外争取图书援助的活动,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1938年至1940年上半年,中华图书馆协会与战时征集图书委员会分别向欧美各国进行吁请,征集图书;1942年至1948年,中国的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中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国务院、美国图书馆协会共同组织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互助,此外,中国也得到欧洲盟国的图书捐助.向海外争取图书援助的活动,对战时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延续意义重大.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7.
宋秀华 《出版广角》2015,(10):117-118
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对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美国的华裔生活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以此来表现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共生的中美文化元素.本文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等进行分析,以及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进行解读,在展现美国华裔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探究中美文化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正>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由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旨在培养中美事务的专门人才和有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它以中美两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外交、历史、法律及国际问题作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心”每年招收具有硕士或相当于硕士水平的中美学生各五十名,并聘请十余名中美教授来中心任教。“中心”除聘请固定的中美教授从事教学和研究外,还邀请国内外资深学者来作客座讲演,以及组织多种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心”图书馆由1985年初开始筹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程度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产物涌入国内,由于西方的低语境文化环境与我国高语境文化环境有所不同,在较多的领域都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特点。在中美电视产品的创作中,这一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以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为背景,本文简要阐述了中美电视产品的表达特点,举例说明了各自的结构组成形式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语境背景下的电视产品传播效果,以期为我国电视产品创作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留美幼童是指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四次派出的120名赴美留学生,这批学生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最小的只有10岁,所以史称"留美幼童"。当中国人近距离地走进美国人的生活,两种不同背景的文化就会产生激烈的冲撞,即使是在细枝末节的小事,也会产生强烈的冲突,这些冲突直接体现在对留美幼童的教育中,并导致了清代留美幼童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0月19日至11月9日.中宣部组织18位“四个一批”人才赴美考察学习,这是中央刚刚科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宣部派出的第一批文化产业考察团.旨在全方位了解美国的文化产业,并形成对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有借鉴意义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2.
从政策背景、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效果等角度对中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两者的相同点、差异和差距,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美国经验以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政策背景、服务方式、服务模式、服务效果等角度对中美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两者的相同点、差异和差距,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美国经验以提高文化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幕的拉开,中美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兴技术领域陷入科技竞争。案例分析发现,美国打着国家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号对华进行严厉的科技封锁,其阻碍中国对外知识交流、遏制中国高新技术发展、阻挡中国科技崛起的企图昭然若揭于实体清单、337调查、科研封锁等政策施行的诸多实例中。在美国的政治强权下,我国知识产权面临着高新技术供应断链、企业合规成本增大、政府国际声誉受损风险及其牵发的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出口交易、合作创新多方受限的风险。破其囹圄,应从政府主导的一元线性治理范式转向政府宏观指导、企业自我约束、协会协同发力的多元网状治理范式,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争端案例库指导企业应对中美知识产权纠纷,并引导企业培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诉讼能力和布局能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美媒体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文化比较的发展与流行,对中美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是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高质量报纸,因而也就成为国内新闻界与外语学者作为对比分析的有效语料资源。  相似文献   

16.
情报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情报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不重视情报教育的国家,一定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远见的国家。这是中美两国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中国和美国都重视情报教育,然而由于社会制度不同,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文化等因素,情报教育思想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研究中美交流历史的学者看来,美国当下对中国芯片等领域的封锁犹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必将加速中国摆脱依赖、自力更生,而美国产业界却会错失庞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利益,这一点早在七十年前的"棉花大战"中就有显示.正如美国《巴伦周刊》主笔、著有《贸易战=阶级战》一书的马修·克莱因所言:"(美国)任何一次对华封锁,都是对自身利益的巨大伤害."  相似文献   

18.
李蓉 《新闻前哨》2022,(6):79-80
本文以曲江涛导演执导的中国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进行讨论.《孙子从美国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揭示了以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作为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现实隐喻下,探析了以此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路中深刻的实践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项菲  刘冠宏 《新闻界》2020,(4):95-95
自上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以来,各国竞相把发展文化产业当作国家战略来进行规划,而音乐因其自身的弱语义性优势迅速成为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播实践上来说,中国音乐在美国的传播是随着19世纪中叶第一批华工赴美淘金开始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20.
中美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稳定的社会文化系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今,随着广告业的不断发展,广告越来越能够体现文化价值观念的精神和底蕴。本文通过对中美广告的比较分析,探究中国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异同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