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经重庆市委宣传部批准,2012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挂牌成立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以下简称历史档案中  相似文献   

2.
《重庆图情研究》2010,(1):50-50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重庆市制定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该规划纲要中八大任务之一是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大后方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重庆抗战文献中心的建设明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构建凝结了对中国抗战历史文献与文化长远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对于抗战文献共建共享制度、抗战文献利益平衡机制、抗战文献合作开发模式等相关管理规范制度具有借鉴价值,对于抗战历史文献建设体系、抗战历史资源保护体系、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平台、抗战历史名城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动态     
重庆展出236件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7月7日下午,为隆重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4周年、抗战胜利66周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重庆市档案局  相似文献   

6.
7月7日下午,为隆重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74周年、抗战胜利66周年,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重庆市档案局(馆)、重庆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重庆:中国抗  相似文献   

7.
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研究,是抗日战争史、中国新闻史、抗战大后方区域史的重要组成。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新闻史,学界对当时国民政府管辖下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瞩目不足。经过对抗战大后方新闻史的仔细研究,文章认为抗战大后方的新闻史研究从历史、时代、学理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9.
简讯     
《图书馆杂志》2013,(5):22+84
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图书馆杂志》社合作推广抗战文献研究成果为促进沪渝两地图书馆之间的互惠合作,加强图书馆学术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图书馆杂志》社关于宣传推广重庆图书馆抗战大后方文献研  相似文献   

10.
信息·数字     
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十一五”广电发展重点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规划纲要。《纲要》全面规划和部署了未来五年广播影视发展的方向、目标、重要任务和重点建设工程,同时明确了重点政策和保障措施。在《纲要》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被列为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被列为重要文化工程项目,中央电视台新址工程被列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广播艺术团、中国爱乐乐团被列为…  相似文献   

11.
抗战歌谣是抗战文献中最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部分之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述手段,抗战歌谣的整理开发无疑也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重庆图书馆前身是国民政府国立罗斯福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即确定重点收集二战期间的各类抗战文献,并使其成为我国典藏抗战时期出版物最丰富、文献载体最多的单位之一.由此,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突出意义.一、珍贵的科学价值解放区抗战歌谣是最直接、最真切表现人民群众在抗战期间思想情感的历史资料素材,它记载了解放区军民的抗战脉络,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是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的一部"抗战百科全书",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别具风采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庆图情研究》2010,(3):F0003-F0003
65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了最终胜利的一刻;65年后,2010年8月15日,重庆图书馆推出馆藏抗战漫画展,并开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陈列室,以此来纪念这一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4.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更是重庆推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文献保障。为筹建国家级抗战文献中心,重庆图书馆在完成市内抗战文献资源整合工作后,正加强调查、征集和利用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战争当事国现存的抗战文献。随着调查、征集和利用工作的深入,原有工作的机制体制已经不堪重负,因此,文章在介绍海外部分重点典藏机构的文献情况和目前征集、利用工作困惑的同时,就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权利义务、机制和模式等基本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设计。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广大民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慷慨激昂,共赴国难。为顺应激扬民气、砥砺国魂的抗战形势,大量的抗日歌谣应运而生,成为大后方抗战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尚存的抗战大后方口述歌谣档案,形象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深重罪恶和野蛮暴行,生动展现了大后方人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为研究中国的抗战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档案资源,也是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16.
对“十二五”期间国家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服务进行了研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建设,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又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推进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是加快数字资源建设和实现资源共事的必由之路.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如何选择存储系统,现已成为每一所图书馆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将数字资源建设好了,才可能实现资源共事、服务全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抗战文献是重庆图书馆三大特色馆藏之一,也是推进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工程的基本文献保障。文章介绍了重庆图书馆关于海外抗战文献的调查情况,指出这部分文献在征集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为促进抗战文献国际交流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交流机制和合作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公布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名单,由省档案学会推荐、四川省档案局(馆)主编的《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荣获三等奖。《抗战时期的四川——档案史料汇编》一书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批准实施《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工程项目,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一套三册共150余万字,由序言和五  相似文献   

19.
出版媒介是抗战歌谣的基本传播媒介。伴随着抗战大后方图书、期刊和报纸三种载体形式的文化出版的兴起以及文艺创作者和阅读者等群体的发展壮大,抗战歌谣出版媒介场域应运而生。出版媒介场域对于抗战歌谣的传播已经成为抗战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抗战歌谣的历史发展脉络,也生动表现了抗战大后方全体军民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20.
徐惊奇  陈林 《东南传播》2015,(6):142-144
重庆版《大公报》因抗战这一特殊历史和陪都这一特殊地位,舆论影响相对较大,1941年荣获密苏里奖章后,在国内外更具威信。在1941-1943这处于抗战相持阶段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三年,重庆版《大公报》对中国抗战外交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