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永  李宣良 《军事记者》2007,(12):20-22
正在绕月球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把"嫦娥奔月"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变成了现实。遥望"嫦娥",当我们为中国航天人在太空中留下的中国新高度而自豪的时候,他们身上所彰显的中国航天精神,  相似文献   

2.
嫦娥二号的升空让西昌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月亮之城里,中国一线的航天科学家以及更多默默无闻的人们留下了他们的青春、梦想和汗水  相似文献   

3.
刘国林 《青年记者》2007,(23):43-44
今年10月,中国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新闻事件。临沂市一个小县城里的一位普通物理教师王成昌,受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邀请,作为全国唯一一名特别观众,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一下子拉近了这个话题与山东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高振华 《新闻爱好者》2011,(11):103-104
视频直播一般指的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在18时59分57秒发射升空,央视在19时整《新闻联播》开始时,首次以荧屏下方"小视窗"的形式对发射升空的情形进行了直播。在节目快要结束的时候,对嫦娥二号的星箭分离进行了直播。视频直播的独特优势和  相似文献   

5.
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即将升空之前,包括当代中国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就同时推出了与航天科技有关的图书,试图搭车"嫦娥一号"风行书市.  相似文献   

6.
《岭南新闻探索》2008,(1):M0002
贵刊2007年第6期张克眉、郑晓燕的《一日同城六报,看尽“多面嫦娥”》一文,对广州六报去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新闻标题与版面做了比较研究。有评有点.尖锐而温情,实实在在的媒介评论文章让报纸从业同行受益。  相似文献   

7.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2007年的金色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嫦娥一号"10月24日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在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7,(12):31-32
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本报嫦娥一号系列报道也于次日画上了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9.
应建勇 《新闻实践》2007,(12):30-31
这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时刻: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腾而起,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相似文献   

10.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金色的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到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1.
徐斌 《新闻实践》2011,(6):F0003-F0003
这么多年来,我国火箭、卫星一次次骄傲地升空,大家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火箭"标准照"(见图一)。而在今年的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中,出现了一幅火箭的"生活照"(见图二),它拍摄的是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这幅照片的作者是《武汉晨报》的史伟。  相似文献   

12.
“嫦娥一号”——一颗翱翔在38万公里奔月“天路”上的“中国星”,在2007年的金色秋天里,无疑是万里长空中耀眼的星辰。 “嫦娥一号”10月24日从彝海凉山峡谷中腾飞,11月26日从月球轨道传回第一张照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解放军报》记者始终在追寻着“嫦娥”的翩翩身影,共采写出消息、见闻、通讯、评论、专访等新闻稿件近百篇,策划组织“探月专号”专版7个,还依托“中国军网”进行了网络直播访谈,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本文记录了军报记者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3.
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电影《色·戒》,预示了近代文学史上最传奇的一宗公案"张胡恋"必将在21世纪继续燃烧。而今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一经出版,胡兰成这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恐怕再难于尘土中清净了。《小团圆》出版后,作家学者张小虹  相似文献   

14.
图说     
<正>(新华社照片,香港)2014年7月21日,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中国国家航天局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在香港科学馆揭幕。展览展出20多组实物模型和互动展品,包括嫦娥三号的着陆器、玉兔号月球车、长征火箭、模拟发射场和遥控月球车,介绍嫦娥一、二、三号任务取得的成果、探月工程和月球的科普知识,以及香港参与嫦娥三号任务的科研工作。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图为观众在"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黄本强摄  相似文献   

15.
日本电影《望乡》在我国上映,曾引起很大反响,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望乡》是根据小说《山大根8号妓院》改编的。小说的作者山崎朋子在这本小说中充分地显露了她丰厚的生活积累,对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心理细腻而深刻的体验,对本民族的浓郁而执着的情感以及突出的文学才华。1985年,山崎朋子又完成一部力作《爱与血》,由日本东京光文社推出。  相似文献   

16.
(一)先说爱情1977年夏天,我写出了《班主任》,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沉痛诉求,作品在当年《人民文学》杂志11月号刊发后,引出了一个纷纷以小说形式表达清算"文革"恶果的潮流。1978年5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了《伤痕》,使这个潮流获得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符码:"伤痕文学"。《班主任》、《伤痕》以及这个文学潮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  相似文献   

17.
张晓祺 《军事记者》2010,(11):73-73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在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遨游太空的日子里,有这样一群不知疲倦追逐"嫦娥"的人。他们扛着摄像机、举着照相机、拿着麦克风、揣着笔记本,“围追堵截”着每一个新闻点。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紧张忙碌,才有了一篇篇鲜活的文字、一幅幅精彩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镜头……  相似文献   

18.
在1999年初,郭小橹曾经想写一篇文章,那是她的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拍成电影之后。她想写一篇《小说人,电影蛋》。 郭小橹觉得她是以一种对于纯文学的爱来写电影的,但是这个一厢情愿的爱情失败了。《网络时代的爱情》从第一稿到最后成为电影的那个东西,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最后连角色的名字都改变了(“那只是个符号”,她强调说)。一切为了市场,为了能拉到投资。 “一个想写小说的人下的却是电影的  相似文献   

19.
常静  秦明超 《今传媒》2016,(4):96-97
文学与电影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关系.文学(尤其是小说)为电影提供充实的素材.电影必须从间接的"祖宗",从具有数千年悠久传统的文学、戏剧和造型艺术那里寻找资源,来构成电影表现形式.第五代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往昔.在霍建起的影像下经过导演的改编,一切的残酷似乎变得柔和温情起来.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在"十七年"期间曾出现了一波文学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热潮.本文首先就文学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之间密切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对"十七年"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进行概述;最后以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通过对《祝福》的改动,做到了由小说至电影的艺术创作,也成为"十七年"期间文学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