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天然气实验室.实验室由天然气地球化学、天然气成藏和天然气开发三个专业实验室构成.实验室拥有国内或行业知名的学科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确保了实验室建设的前瞻性、实验技术的领先性和科研成果的先进性.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机制,立足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天然气地球化学、天然气成藏、天然气开发三大领域中的科学问题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在天然气成因、天然气生成机理、大气田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天然气封盖机理、天然气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基础研发中心和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2.
种艳 《科教文汇》2013,(28):60-61
本文结合非常规天然气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分析人才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企业内部搭建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外部联合高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解决制约非常规天然气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非常规天然气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分析人才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企业内部搭建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外部联合高校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解决制约非常规天然气企业战略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4.
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矿物能源。然而,据专家估计,再有40余年,人类就要面临这些矿物能源枯竭的局面。于是,一种被称为“可燃冰”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和利用,开始纳入众多国家的视线。专家们认为,在地球上矿物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天然气水合物将为人类提供替代性新能源带来新的希望。最近,中国工程院刘广志院士撰文指出,目前,国际上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科研范畴大致分为两大领域:一个领域是以地质学、物理、化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另一领域是对海上大量已知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钻探、开采、集输、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后者比前者难度高、投资大。刘广志院士认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设备工艺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能量密度高等独特的资源优势,被誉为未来的战略接替能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已分别在南海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钻获了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但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研究强国相比技术差距仍然很大.鉴于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比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成本低、开采安全系数高、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建议当前我国应选择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重点部署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并采取制定国家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研发基地等措施加强其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7,(4):308-308
依托单位: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然气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为依托单位,联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化工部成达化学工程公司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天然气研究所共同组建的。将建成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科研实体。主要技术方向与内容: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以高选择性转化为手段,解决天然气化工工程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进行天然气自热式转化造气节能新工艺研究,变压吸附(PSA)分离新工艺研究,合成气制含氧化合物、合成气经二甲醚制低碳烯烃、合成气制液体燃料等3大化工…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已经受到多方位的使用。然而使用的前提是要有气可用,这就涉及到天然气的开发,开发工艺技术的不断改革,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适应国家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整体提高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和科研能力,努力加快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塔尔萨一个实验室里,肯尼里·阿吉正在专心实验炼油新技术。1988年以来,这位化学工程师一直在努力把极为廉价的天然气变成一种新塑的油。1996年,他终于成功了,魔术般地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这种办法能把白自在井口烧掉的天然气变成一种能加工成汽油和柴油等原油制品的液体。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立,其前身是2001年建立的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水合物实验室,2012年5月被正式批准建设,2015年6月正式挂牌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十余套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开发了系列水合物探测技术,可实现不同目的的天然气水合物室内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域战略布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天然气勘探开发现状、天然气供需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管网建设及下游消费市场等多种因素,提出了近中期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区域布局:(1)中部区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勘探开发基础好,离经济中心较近,是近中期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基础和主战场;(2)西部区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但远离东部经济中心,要以“西气东输”工程为契机,开拓天然气勘探开发大场面,使之发展成为继中部区之后的战略接替区;(3)海域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具有临近消费市场的地理优势,应摆在优先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上,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天然气产量,优化沿海地区能源消费结构;(4)东部区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但市场条件优越,天然气需求旺盛,要挖潜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天然气气田,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天然气产销一体化过程中,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具有循序性、渐进性、不定性、灵活性的特点,这深深影响着天然气产销一体化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当前我国天然气工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大发展时期,如何抓住战略机会,实现企业增产增效,加强与发展天然气产销一体化,指出这就需要实施加快滚动勘探开发步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坚持科学发展观。这对紧跟天然气行业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应对天然气行业产销变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天然气开发企业产运销一体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级评分法,构建了天然气产运销一体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定量测度天然气开发企业的产运销一体化水平高低,并给出评价等级,为天然气开发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加快青海省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延林 《青海科技》2009,16(6):26-30
2009年12月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继2007年5月在我国南海北部探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本文对加快青海省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与开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物性,考察了气体组成、温度、压力、水-气接触面积,加入化学添加剂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研究了水合物法固态储运天然气的可行性,认为与以往的天然气储运方式相比,水合物存储技术具有存储空间小,稳定性好的特点,安全性比天然气的液态、气态存储更高。  相似文献   

15.
汪栋刚  张勇 《内江科技》2013,(3):154+103
本文根据川西坳陷天然气中烷烃气碳同位素与天然气中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天然气成因类型的X判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为热成因气,不存在生物成因气。天然气d13C1-d13C2关系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须二段为混合成因气,不存在油型气。轻烃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成因气。因此,综合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以Ⅲ型干酪根成因煤型气为主,仅须二段为混合成因气。  相似文献   

16.
乐东X-1为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围区莺歌海组的水道砂岩性圈闭。本文从天然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出发,分析了该水道砂的烃源、储层、盖层、圈闭、运移等成藏条件,分析认为该水道砂岩性圈闭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作为优质、洁净的工业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天然气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燃料,同时也是众多化工次产品的基础性原料。利用天然气制氢,存在成本低,规模效应显著等优点,研究和开发更为先进的天然气制氢新工艺技术是解决廉价氢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开发企业运营管理的天然气产运销系统是典型的大系统,具有规模大、层次多、流程复杂等特点.面对当前日益增大的天然气需求缺口,天然气开发企业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已经变得不适应,为此,运用大系统控制理论,结合天然气产运销系统的实际,从管理链级、业务层次和流程结构等角度提出一种综合多级递阶、多层递阶和多段递阶等多种控制结构的复杂大系统控制新模式.该模式具有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相结合的特点,能够较好地适应天然气产运销大系统的特点,提高系统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9.
戴金星,1935年生于浙江省瑞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12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主要致力于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1979年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业性烃源岩”,开拓了我国煤成气勘探研究工作。“六五”至“九五”期间,连续四次领导国家天然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煤成气理论,提出各类成因天然气鉴别方法和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定量和半定量控制因素,成功预测了大型气田有利勘探区。先后发表论文290篇,出版《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中国天然气地质学》(卷一、卷二)、《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中国天然气的聚集区带》和《中国煤成大气田及气源》等26部专著。1987年,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中国煤成气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中国天然气成因与鉴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六五”“七五”和“八五”时期连续三次获国家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办刊实践的总结,从该刊在中国天然气勘探与开发领域中培养人才、传递信息、交流技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成绩,来说明科技期刊在科研部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借此对科技期刊的体制改革进行了适当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