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贵刊1986年第11期发表了《“形散神不散”不是散文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形》文),阅后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提法有些异议。为此,也想在这里谈谈本人对散文的形散神聚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散”。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大至海阔天空,小至草木鱼虫,乃至人情冷暖、世事沧桑,无可不谈。其次,指它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  相似文献   

3.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它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  相似文献   

7.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8.
<正>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其一是指它内容和形式上的灵活自由,即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大至宏观世界宇宙,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作为散文的题材;其二是指它的形式不拘一格,章法灵活自由,行为从容自如,文法变化多端。"神不散"指散文的主旨鲜明集中。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散文的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琐事,它靠蕴含在作品中字里行间的神韵,通过平凡的琐事所显示出来的情、理、意、趣来打动读者,是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独特的感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散文  相似文献   

9.
高二册 风景谈【一课一法】“形散神聚”领会法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形散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点。领会“形散神聚”是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那些以写真实的人、事、景、物为基础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各类散文。其方法步骤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二、抓住“文眼”,理清线索; 三、品味语言,学习借鉴。 【操作示例】 一、看选取材料,析材料组织 散文的题材范围极广。内容琳琅满目,材料很散。以《风景谈》为例,作者撷  相似文献   

10.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教学体会使我认识到,把握“三类”原则,掌握“三入手”方法,散文教学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散文的结构美,从线索入手。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所谓“散”,首先,指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之大,昆虫之微,无可不谈。其次,散文的写法自由,结构放纵自如,样式灵活,全无定格。但散文除了外在的方面,还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形”相对的“神”,也就是包含在材料之中的主题、思想感情等,如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结构上来看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中写了日本的樱花,清国…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学习散文,要通过文章中“散”的材料,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要抓住散文的“神”。理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以人物形象的某一特征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叙事线索;有的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有的则以某一事物或景色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听潮》。  相似文献   

13.
散文“特点”质疑包头市第三十七中学刘淑兰中学语文教材关于散文的知识集中反映在初中第四册《谈谈散文》里。教材所谈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即狭义散文。教材在总结散文的特点时,沿用了传统的提法:“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被选录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一线教师反映,八年级学生对 于散文体裁的文章虽有所涉及但对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却 不能够精准辨别。综上,笔者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 全文内容的梳理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两个核心,即“形”和“神”。探索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为散文教学提供指导,能助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讨论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17.
散文,实际上有三个概念:(1)我国古代,把文章分为两类。不讲韵律,不重排偶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垮在内,统称为散文。这个散文的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2)按文学四分法,把散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称。这个散文概念是广义的散文,指小说、戏剧、诗歌以外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狭义散文、通讯,报告文学,随笔、特写、回忆录等;(3)散文的第三个概念,是指狭义散文,属广义散文的一部分,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现代语体文教学中所说的“散文教学”,其“散文”概念显然不是指第一个概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上有一种文体叫散文,其主体特征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随意变化;所谓“神聚”(或“神不散”),主要是指从散文立意来说,即其所表达主题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为表达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19.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应“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虽然只有三千余字,但所写的内容无论是时空跨度上,还是材料的摄取与组织上,都体现着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从“形散”和“神聚”两方面分析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色,为我们赏析作品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