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四十年代起,朱自清的散文就被推上白话文散文范本的宝座。他的《背影》、《荷塘月色》二篇,常被选人中学的语文教材,尤其是后者,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自然,以温厚之心朴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运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抒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我"就是普希金自己。实际上,从叙事学角度来看,这个"我"并非真实作者,而是隐含作者,或者称之为"第二自我","我"作为叙述者成为作品中的一个独特角色。"我"的叙述话语分为叙述性话语和非叙述性话语,产生了独特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的主题既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激之情。又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领会《荷塘月色》的主题,应综合作者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否则会牵强附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以散文《荷塘月色》朱纯深译本为例,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下,指出散文汉英翻译中构建英语从属结构的必要性和具体方式———选择空间域中图形或时间域中图形,构建多层次从属结构,并探讨了翻译中句式结构转换背后的深层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朗读者》通过叙述一段发生在德国二战后愁肠百结、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对爱情、尊严、道德、赎罪等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了探索追问。本文试结合作品的多层主题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文本的叙事艺术,通过对作品中的叙述者及叙事结构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剖析《朗读者》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隽永的比喻 ,丰富的想象 ,美好的语言 ,将月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光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 ,素雅、朦胧、静美的景中深蕴着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情与景达到高度融合 ,艺术地再现了身处黑暗中的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本文试从文章的基调与艺术特色两方面谈谈《荷塘月色》。一、感情基调《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 ,中国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作者深感孤寂苦闷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 ,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叙述了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鸿篇巨著——《史记》的故事。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文眼发愤走进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8.
考察《淮南子》中所有的“莫”字,从其语义和句法功能分析,《淮南子》中的“莫”有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两种用法,作无定代词占优势.“莫”作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人(事、物)”,作否定副词表示“不”.“莫”可用于叙述句、比较句、宾语前置句、“莫不”固定结构句.  相似文献   

9.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1.
梁鸿《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构成“梁庄三部曲”。“梁庄三部曲”通过“在场”与“隐蔽”的多重叙述,致力对乡村现实生存图景的还原。“梁庄三部曲”重视民间话语,以作者自我言说与农民的多重口述实录形成复调叙述,实现从“我”到“我们”的集体叙事。作家以亲历体验和宏观的历史视野审视乡村发展进程及其困境,并对公共经验予以微观表达,具有灵活开放的跨界性叙事特征。梁鸿在反思“梁庄三部曲”的叙述局限中探索创新,其创作呈从“非虚构”到“虚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对我来”     
据四川《忠县志》,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甘隆滨任忠县刺史,在忠县东南45公里的折桅子滩南岸的悬崖上,刻有三个斗大的字:“对我来”!这是为了什么呢? 折桅子又名折尾子,是川江著名的险滩,《忠县志》有五律一首,描写该滩的险情。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的散文空灵轻巧,极具神韵,这与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的,以《荷塘月色》和《绿》为例,可以见出其修辞方面诸如通感、比喻、比较及叠字使用的熟练,使文章极具审美意韵。  相似文献   

14.
叙述探究,是众多经历了"叙述转向"的学科领域,开始采用的研究模式。该模式将经验作为经历和讲述的故事来理解,能够成功地捕捉到个人和社会维度中,那些以一般的事实和数据无法定量的东西,因此对当今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体育学科领域,此质的研究模式,还鲜见于文献。本文以小说叙述原理为原型,结合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述话语的结构、叙述话语的生成、述本的情节逻辑与可能性事件四个角度,申说体育学科的叙述探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四个方面对《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述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构主义"与线性叙事模式的紧密结合。非线性叙述结构的交叉与重叠。非线性叙事结构与小说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达芬奇密码》非线性叙事结构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来发掘蕴含在小说叙事结构上的特色以及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欲究天人之际”,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目的。一部历史,究其实质,到底是天意(即神意)的安排和体现,还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过程?对于这个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评点史上,王伯沆的《红楼梦》批校,通过对《红楼梦》情节设计技巧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18.
“今……于此”是先秦两汉诸子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这里,我们从诸子文中选出《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论衡》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今……于此”结构的一些特征。 一、“今……于此”出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文老师:《天火之谜》第二自然段叙述道: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其中的才字看似平常,但值得品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小玲:这个才字说明了雷暴这个谜团的可怕。因为长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荷塘月色》深为读者所喜爱,作品充分展现一种自然和人性融为一体的美。从优美的意境、真挚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追求等角度来分析作品,探寻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