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教师作用观的回顾与后现代审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其“教师作用”这一价值观支配。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设计师”、“雕塑家”、“助产师”、“园丁”等对教师的隐喻,表现出对教师作用观和教育的不同理解。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而是彼此平等共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2.
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一个子系统,它包括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的“教育平等”有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现实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教育平等只能成为一个悖命题,教育的不平等才是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教育平等的渴求,更多地反映的是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渴求,其实是在追求“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的对话与平等之辨——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与“平等”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两个核心词汇。“对话”是教育教学天生的属性,既可以是言语上的交流,更应该是精神上、思想上的沟通与理解。教学中的“平等”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这种平等体现在教学中师生真诚地沟通与交往。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客观上存在着的不平等的社会角色和主观上可实现平等的人格关系,这才是真正的平等。因此,基于人格平等的有效教学方法并非单一的,而是灵活多样的。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朋友”和“学长”、是平等对话者又是教学对话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中,“对话”是教育行为的基本话语情境。在这一教育话语情境中,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朋友”和“学长”、是平等对话者又是教学对话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提出“教育即对话”的思想。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文本”进行动态“对话”的过程。其要旨在于数学教学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对话.使富有理性之美...  相似文献   

7.
“教育平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平等”思想古已有之。自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并实行“有教无类”,到近现代义务教育的大规模实施,二千多年来,人们从未放弃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但实际情况是,尽管人们在实践与理论中取得了许多成绩,“教育平等”却依…似空中楼阁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因此,“教育平等”何以可能?这个命题从来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热衷于教学“对话”讨论,是教育的觉醒。过去,谈及教学“对话”的很少,常常把课堂视为教师“讲课”、“教书”或“教学”。而今,“对话”是在教育理论层面上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走向的新思考,是在实践层面上教学改革的新尝试。这里的“对话”,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说你听”、“我问你答”,而是民主平等中的情感相融、心灵相通,动态生成中的共建知识、共享智慧。  相似文献   

9.
本以大量史实论述了托尔斯泰“自由教育”思想是对启蒙思想家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托尔斯泰关于“自由教育”的理论,关于“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以及重视实践、重视劳动教育、重视教材建设、提倡生动活泼教学,强调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等思想,均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江波 《江西教育》2009,(10):27-27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了“平等对话”的理念,很多教育媒体呼吁着“平等”,可实际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平等对话”呢?笔者审视了一番教育教学现状,作出了判断:教师仰视教材,学生仰视教师。请看教学片段。(《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猛发展.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渐渐深人人心,“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深得教师们的认同,很多人众口一词地喊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见习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会侠  李绍波 《陕西教育》2007,(11):115-115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应当也可以上升到学校教育根本目的和价值的高度诠释的”。一个学生,如果在受教育阶段没有在师生关系中体验到教师的平等对待,没有通过教学活动经历民主的过程,或者始终处在尊严被漠视、权利被剥夺的处境;  相似文献   

14.
高中后进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历来是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可以说,使每位学生各科成绩合格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育平等,更要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特别是不利群体的教育问题。”[1]是素质教育内涵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魏炜 《湖南教育》2006,(6):37-37
一、角色意识。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的伙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教导”。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惟师是从”的师生观,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的教学理念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传统的教学支配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以平等的身份和地位,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为固定人数的班级,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这一追求教学规模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方法和统一的进度。它因其具有的规模效益而保证了教育起点的平等和入学机会的均等。但它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易导致“不平等地对待平等,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教育过程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17.
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麟 《吉林教育》2006,(1):18-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追求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我国古代的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教育的平等性”乃至1948年“受教育权”,被纳入联合国以世界人权宣言,无不说明人类社会把平等教育视为理想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强调应该以“和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可见,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自然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仍是课堂主宰的情形。这样学生的“自行探究”便流于形式。在自然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换教师的角色,营造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 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自行探究,必须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信任、尊重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是“主体性教育”追求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地位被解释为“平等中的首席”,即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处于“首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教师自主教育权日益受到威胁,师生关系不再单纯,师道尊严被曲解、异化,导致教师权威在学生心目中有消解趋势,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