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明 《收藏》2001,(10):58-58
笔者最近收集到“五子”、“五金”两枚古钱,经本地几位同好共同研究,认为该二枚钱系真钱无疑,属五铢异品钱,现附上照片,供泉友们共同欣赏,并对两枚古钱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泰初 《收藏》2009,(4):117-117
“大泉五铢”钱是一种不伦不类的钱币。大泉与五铢钱本是两类钱,王莽篡汉后废五铢钱,改铸“小泉直一”“大泉五十”钱,由于“大泉五十”为虚值大额货币、引发了盗铸蜂起,“大泉五铢”钱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王泰初 《收藏》2007,(6):149-149
北魏所铸“太和五铢”钱文中之“太”字,与我名字中的“泰”同音,故早年就将其钱列为寻觅目标之一。然北魏“太和五铢”钱难觅之程度在陕西不亚于王莽泉布。偶有泉友从旧都洛阳来陕,所携“太和五铢”钱由于真伪难辨,未敢贸然购藏。  相似文献   

4.
王泰初 《收藏》2010,(8):130-131
钱币收藏研究界历来对小五铢的断代、定性存有较大分歧,谱录的说法亦不一而论。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古钱大辞典》将小五铢定为王莽钱,定价“五角”;《历代古钱图说》将小五铢列入六朝陈文帝“鸡目五铢”条下,并称:“按此钱初铸极精小,即旧谱误为沈郎钱,近人属之王莽者是也。”近年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秦汉编》则将小五铢定性为“冥钱”。  相似文献   

5.
周金科 《收藏》2013,(1):96-96
钱币界对于“两柱五铢”钱的归属有多种说法,或说源自南朝萧梁;或说为其后的陈朝铸行;或认为应归于出土量较多的蜀地。对此,笔者谈一些看法。《隋书·食货志》:“武帝乃铸钱,肉好周廓,文日五铢,重如其文。而又别铸,除其内廓,谓之女钱,二品并行。”语中的“肉好周廓”是说钱身和穿孔的周围都有廓。据此。“肉好周廓”的五铢钱当始铸于南...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钱币中,以衡制单位定名的五铢钱,由于设计合理,轻重适中,开创了一个长达730余年的流通记录。在漫长的五铢时期,五铢花穿钱是一朵久盛不衰的奇葩。笔者专题收藏花穿钱10余年,藏品数百枚。这里,选其一组较有代表性的五铢花穿钱与泉友共同赏评。  相似文献   

7.
魏咏柏 《收藏界》2013,(3):87-87
几年前,我到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参观。晚上在古街闲逛时,看到路边一家刺绣店还没打烊,打算进去欣赏—下苗家刺绣。后来无意中在柜台上一个纸盒里看到了十多枚古钱,大多是乾隆、光绪年间的常见古钱,不过还是有一枚引起了我的注意。此钱“直百五铢”篆书顺读,“五铢”二字略为瘦长而与汉“五铢”字样近似,“直百”二字宽矮,面、背有内外廓,背“为”。  相似文献   

8.
王泰初 《收藏界》2013,(10):73-76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上林负责铸造钱币的"钟官"、"技巧"、"六厩"三官,史称"上林三宫",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始年终,在123年里共铸造"280亿万"(数据出自《汉书》)枚"五铢"钱。根据现有在西安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发现的西汉"五铢"钱范资料,  相似文献   

9.
陈桥 《收藏》2016,(11):48-48
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  相似文献   

10.
王建国 《收藏界》2011,(8):75-7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朝,素有大唐盛世之美誉。唐朝初年继续使用隋"五铢"和其他杂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废掉了"五铢"和其他杂钱,鼓铸和流通"开元通宝"。  相似文献   

11.
对文五铢,又称作"对文钱",是指一个钱被剪凿成两个钱的对品。其中心部分称"对文钱",其剩余的外缘部分称为"綎环钱"。对文"五铢"花穿钱(如图1),是这种剪凿后的中心部分。钱之所余外部,周郭细薄如綎,内作大圆穿,形如环,曰"綎环钱"(如图2)。  相似文献   

12.
陈恭悦 《收藏界》2010,(1):74-74
“常平五铢”为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铸造的钱。 “常平”者,喻其常年流通不匮也。提起“常平”两字,还得说一段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宣帝时,关内侯耿寿昌令边郡皆筑粮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民以为便,取名“常平仓”。《北史·齐本记》(天保四年春正月)“乙丑,铸新钱,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6,(21)
正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钱币学界将直百五铢背"为"钱称为"犍为五铢",因其铸地在四川犍为县,  相似文献   

14.
"开元通宝"钱,是唐代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唐高祖为整顿币制,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隋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钱文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笔法端庄,结体谨严。唐初开元钱,钱文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钱,钱文略有变化,钱体略小,背铸月纹,又称"月纹开元";后期开元钱,边缘较阔,铸工粗率,多有移范现象。  相似文献   

15.
唐代秘戏钱     
金长宝 《收藏》2013,(11):101-101
笔者对古代花钱十分珍爱,在这些花钱上,有的铭铸着喜庆祝福的吉语,有的镌刻着精美繁复的花纹。另外。还有一种花钱雕刻着人们羞于启齿的房事情景,被称为“秘戏钱”。因秘戏钱为古人祈求多子多孙的压胜品,涉及房事,也叫“合欢钱”,俗称“春钱”“春宫钱”或“避火钱”。  相似文献   

16.
日前,笔者在广州钱币市场发现了一枚秦代铅质大型厚重“半两”钱。此钱颇具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强制推行“度、量、衡”的雄风,应是不可多得的古钱。西安董大勇先生曾在《收藏界》2003年第8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介绍了甘肃张掖一老者请求鉴定古钱“第九重四两”、秦“半两”的故事,并认为大的秦“半两”真钱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苏定鸿 《收藏界》2010,(4):91-91
靖康钱无论何品种,都很珍贵,靖康对钱更为珍贵。笔者有幸藏有“靖康通宝”折三真、篆书对钱。  相似文献   

18.
董大勇 《收藏界》2013,(1):70-71
前期介绍了古代花钱中的圆浮雕钱“辟兵莫当”背“去凶除央”边郭站虎钱,本期再介绍几枚古代花钱中的高浮雕钱,与圆雕花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党顺民 《收藏》2008,(8):133-133
2008年3月,笔者在西安八仙庵古玩市场上发现一批新近出土的“半两”钱,数量有20余枚,其中混杂一枚“襄阴二”钱。据了解,这批钱出土于陕西华阴地区。  相似文献   

20.
黄明东 《收藏界》2010,(7):86-86
数年来,《收藏界》等杂志的钱币栏目曾陆续刊出、介绍过不少有关北宋“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的新版别新品种,如:“双点通”、“长尾通”等,给泉友、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激发了泉友们寻觅、研究“崇宁通宝”折十大钱版别的热情。笔者藏有一枚未见经传的“崇宁通宝”折十大钱奇异品——出头“通”,在《崇宁通宝分类图谱》《北宋崇宁钱币图谱》《北宋铜钱》《北宋钱币》等专业钱谱及有关专业刊物上均未见著录或刊载,实应为创见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