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的品性,而现行文学理论教材与具体教学却存在着实践性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文学理论教材与当下文学实践的脱节;文学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实际脱节.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解决文学理论脱离实践、文学理论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路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现实要求我们开展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出现。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出不同的编写理念。有的编者主要把理论理解为一种批判性话语,也有编者把它理解为一套批评工具。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功能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教材编写的不同路径选择。文学理论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它虽然也不能脱离实践,却并非对批评实践的归纳概括,而是对它的反思甚至是批判。理论当然也应该对批评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其功能却不局限于此,而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文学研究活动更加具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3.
《批评的窄门》是著者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成果.以该著所收的批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 、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对该著所蕴含的文学批评价值进行分析可知,人道主义文学理论提升了战争文学批评的境界,作家只有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反思战争,才能达到既描写战争又超越战争的高度.人道主义文学理论为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文学史书写的新维度,重新确认了刘克 、张贤亮等作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逐渐走出了过去泛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狭隘批评视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向跨学科、跨民族、跨文化的方向拓展自己的空间,这给文学理论和批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人具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理论积淀.代迅教授以他"良好的学术敏感性和思辨性风格"(曹顺庆语),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出版了新著<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重庆出版社,2004).这是他近十年来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论文的自选集,主要包括比较诗学和当前文学评论两个组成部分,涉及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是一本使人很感兴趣的书.  相似文献   

5.
文学场域的裂变给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带来了挑战。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是在空间场域意识中理解文学理论教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媒介意识中理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在实践性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使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生活化,把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瞿秋白从文艺与政治功利、阶级本位、哲学观念等维度出发,围绕客观主义、象形论、不充分的辩证法等论题,深入批判了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其主要成因是现实斗争的需要、苏联风潮的误导、研究视界的影响。瞿秋白的批评服务于具体历史语境,推导逻辑的基础是政治立场、阶级身份,客观促进普列汉诺夫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参与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话语实践与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学中文系文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探索了文学理论教学的新模式,以批评理论丰富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文学批评实践。一方面及时吸取国际学术前沿成果,改变固有的知识传授模式,另一方面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课与文学批评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学习促进实践,为中文系学生从事文学批评打好基本功。建立一整套由专家前沿讲座、教师课堂示范、高年级学生范文展示,直到学生亲身训练体验的"从游"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逐层观摩与模仿,最终在亲身实践当中理解各流派理论的意义与实用价值,从而解决文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使得广义的文艺学,即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方面的教学相互辅助,均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8.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美学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批判等研究都深深打下了“政治批评”的烙印,甚至宣告“一切批评都是政治批评”.梳理并反思中国文论界对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理论的批判,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王国维于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以来,对境界的具体定义及境界说作为文学理论是否构成体系存在争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际上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文学批评模式,既有理论作为骨架筋脉,又有以理论为基准进行的具体批评作血肉填充,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模式的接续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加强文学理论实践环节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理论运用到文本解读的批评、鉴赏实践中去,就必须为他们架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而改革《文学概论》课程内容,增设《文学批评:从理论到实践》课,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教材选取文坛上影响较大的八种批评理论模式分别讲述,列出"理论发展概述"和"关键词点击"以侧重批评理论的梳理,通过"文学批评运用"和"批评文本解读"引入批评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具体操作,加之学生课后的批评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尝试文学批评的兴趣,有益于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在批评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空里的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文学理论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的“四要素”批评实践进行比较,透视出了艾氏的文学理论与李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理论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旧有的教学模式的缺陷极其明显地阻碍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本文开辟新思路、新办法,尝试将“辩论”引入教学实践。通过“提出—准备—展开—总结”的四连环步骤,力图革除文学理论教学旧有顽疾,开拓文学理论教学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技术为翻译实践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翻译实验室的信息化翻译实践教学,依托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将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对比与批评教学法、语料库教学法,以及任务教学法相融合,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和协作学习的需求,体现了教育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深刻却不死板、热闹却不浮躁的翻译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论述了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繁荣的原因、存在类型和特点.认为:南北朝文学创作的繁荣、思想的空前活跃和解放、齐梁文坛上复古新变两种思潮的斗争以及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成就等,共同促成了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的繁荣.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史料有三种存在类型: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如<文心雕龙>和<诗品>)、文学总集中的文学理论批评史料和单篇论文形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史料,并对各种存在类型的特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在其创立学派之初,面对当时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现状,考察了其历史上的多次转折,自觉地意识到了现实与历史提出的必然要求。 面对观念变革的动荡时期,如何从宏观上历史地把握西方及德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演变、如何解释六十年代西方批评理论大爆炸的态势,姚斯把他的目光投向著名理论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思想,形成了他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历史发展的一系列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对“文学思潮”的研究非常薄弱。“文学思潮”是文学的社会批评的产物,在社会批评不太流行的现代西方理论界,对“文学流派”研究多,“文学思潮”很少涉及。苏联和我国理论界对“文学思潮”有所阐释,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却研究不够。理论研究的贫乏,导致批评实践中对文学史上一些文学现象的纷乱理解。对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批评就是一例。本文力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运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在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将生命本体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现代艺术的解读,建立了“生机主义”的现代批评理论话语模式,开辟了生命意象批评与境界体验批评的方法,并具体展现在对中国现代诗画及西方现代艺术的批评实践中.宗白华以其批评思想、批评实践以及批评史研究这三个维度建构了现代“艺术批评学”.宗白华的艺术批评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唯西方是从”的方法论缺陷,并对当代中国艺术批评学和批评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之“极”与文学理论之“中庸”程茜(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州,221009)R·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一书中是这样定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9.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现状·生长·期待——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文学之内,而在文学之外;不在理论之内,而在批评之中;文学理论应该是"复数",而不应该是"单数";应该是"变数",而不应该是"常数";摆脱黑格尔主义的陷阱,去除其幻觉,乃当务之急;应该把"理论"功能与"教学"功能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