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锡伯族民歌《迁徙歌》。锡伯族现有17万余人,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三省(区)。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是其主要的聚居地。锡伯族原本生活在东北地区,1764年,清朝政府在沈阳、辽阳等十三个城市,挑选锡伯族官兵一千名及家属2164人,编为十队远戍新疆,经过长途跋涉,于1776年到达新疆,在伊犁河南岸居住下来。现今新疆各地的锡伯人就是  相似文献   

2.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西迁军民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巩留、尼勒克、霍城、塔城、乌鲁木齐、伊宁等县市,总人口1982年统计为27364名。220多年来,他们为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最后戡定准噶尔部贵族发动的分裂祖国的叛乱,相继又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平息南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政府完全统一新疆天山南北。接着,清政府为确保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和军事防守,在新疆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相似文献   

3.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全国优秀教师顾宝昌葛丰交,何坚韧顾宝昌,这位普通的共产党员,锡伯族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在民族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当之无愧地跨入了全国优秀教师的行列。1990年后,被提升为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中心...  相似文献   

4.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又传到索拉敏(即霍城)、塔尔巴哈台(塔城)、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没能灭绝它,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也没能摧毁它,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 ,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 ,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 ;又传到索拉敏 (即霍城 )、塔尔巴哈台 (塔城 )、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 ,没能灭绝它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 ,也没能摧毁它 ,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信》的作者文克津 ,姓何叶尔氏 ,人们叫他何叶尔·文克津 ,又尊称文…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  相似文献   

7.
锡伯簇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巩留等地,另有少数散居于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锡伯语。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信仰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歌作为萨满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疆伊犁锡伯族民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流传。在锡伯族萨满歌中发现了大量的程式存在,这为我们解开锡伯族萨满如何记忆和传唱萨满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锡伯族是中国世居东北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至今能够使用满文的少数民族。1764年,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奉命西迁新疆伊犁时,将一部分满文书籍带到新疆。目前,新疆锡伯族人口4.88万人。在近250多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锡伯族在借助满文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创建了以戍边屯垦为核心内容的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锡伯文化.为后世留下很多文学古籍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文学古籍文献大部分已经消失,目前所剩的也都处于濒危状态。新时期以来,国家开始高度关注新疆锡伯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工作。投入资金整理、出版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与传承新疆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应做好以下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普查工作;做好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整理、保护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建立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保护单位;加大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的修复工作;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锡伯族文学古籍文献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是世代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据1988年末统计,我国锡伯族共约9.5万人,其中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约3.2万人,主要聚居区是伊犁河谷的察布查尔平原。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锡伯族於1954年3月25日,正式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16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的社会组织已由血缘氏族关系转向地缘民族关系。锡伯其称始见于史载  相似文献   

11.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4):F0002-F0002,F0003
努尔买买提·俄力马洪,男,维吾尔族,1976年生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1999年毕业下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渎油画专业硕士,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相似文献   

12.
崔英锦 《教育评论》2014,(5):132-134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单纯的家庭语言环境已被打破,传统家居环境日益改变。通过广设各种文化传播中心与机构及培训班等社会途径,积极开展学校锡汉双语教育,是各层级教育传承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构建多元和谐社会,积极面对问题与困难,不断展望未来,是新时期锡伯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原居东北大小兴安岭一带。明末清初,逐渐拆迁至嫩江和松花江一带。康熙初年,被编人满洲八旗,迁至辽宁境内的沈阳、金县、复县一带。操用满语满文作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清朝统一中国后,为了西部边睡的安宁,公元1764年(清乾隆甘九年),清政府抽调了锡伯族八旗兵丁1020人,连家眷共3275人,开赴到新疆伊犁边境驻防,至此形成了锡伯族分居祖国东北和西北的局面。东北的锡伯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年长日久语言文字已经失传,操用汉语汉文;聚居在新疆的锡伯族,因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新疆察布查尔县对锡伯族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保护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本民族文化断代问题,并由此造成语言和文字的断裂等。从调研中发现其面临的问题,剖析其根源,并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锡伯族民间故事的传承与保护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北部鲜卑遗民后裔,哈什胡里氏汉译韩姓家谱是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清同治十年(1872年)续谱时仍书满文的谱序,记载了先祖的初居地,记丁编牛录驻防齐齐哈尔,经伯都讷迁来盛京的经过与时间等;谱表内注有分得拨什库(骁骑校)等微末官职30余处,记有六世达尔扎"拨往伊犁",八世瓦力海"徂往伊犁".1981年9月我赴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参加锡伯语言学术研讨会时,与达尔扎后代联上了谱,骨肉分离217年的哈什胡里氏家族,得到团聚.这是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的结果.1986年承先启后又续了新谱.  相似文献   

16.
1995年5月15日至18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委、教委、民委、锡伯语言学会和察布查尔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锡伯族双语研讨会,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城举行.  相似文献   

17.
今年暑假我去奶奶家玩,奶奶家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我一进奶奶家的大院,就被她种的葡萄吸引住了。只见葡萄茂密的枝叶顺着搭起的葡萄架展开,绿茵茵的就像搭  相似文献   

18.
彭谦 《神州学人》2001,(3):33-33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共有 172847人(据 199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以及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塔城地区,其余的散居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地。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满文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译名。清代将海拉尔迤南室韦山一带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得名。关于锡伯族源,有认为居住在嫩江、松花江、绰尔河一带的鲜卑人是今天锡伯族的先民。也有认为是来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 清朝…  相似文献   

19.
锡伯族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其部分西迁伊犁后曾为祖国的屯垦戍边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清代伊犁锡伯营藏传佛教寺院和卡伦寺庙为主要考察对象,用较翔实的资料论述了靖远寺的历史、建置、藏经、主要经济来源、宗教活动以及卡伦寺庙的相关情况,表明藏传佛教在锡伯族社会中的功能及其对锡伯族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何坚韧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18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生活在东北地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抽调东北的锡伯族八旗官兵1020人,连同眷属共计3275人,移驻新疆的伊犁地区。从那时候起,这部分锡伯族及其后代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