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君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将《安徒生童话》译成中文的文学大师、翻译巨匠,也因此获得了丹麦女王颁发的"丹麦国旗勋章"。本文对叶君健先生的翻译成就和翻译理论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我们今后的对外翻译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3.
没想到,那位作家惋惜地说:“可惜现在中国缺少一部《铁流》。”想到自己经历的战争,比《铁流》描绘的更加丰富、生动,萧克于是萌生了写一部类似小说的想法。不久,他将这部构思中的小说命名为《罗霄军》。“躲飞机是写作的最佳时间。”回忆《罗霄军》写作过程的时候,萧克乐观而幽默地说。创作这部40多万字长篇小说的初稿,前后花了萧克两年多业余时间。  相似文献   

4.
“底层写作”是近几年中国文坛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2002年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由微至显的过程:2002年,“底层写作”零星出现,如刘庆邦的《神木》、林白的《万物花开》等。2004年,“底层叙事”作为一种异质性的叙述大量涌现,至曹征路的《那儿》在《当代》(2004年第5期)发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铁路建设宣传战线上,有这样一位新闻人:他至今采访行程已达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圈,他采写了5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出版各类著作500万字。他曾获当今我国新闻记者荣誉最高奖———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这是我国近2000家企业报林的独秀;他所采写的《今天,秦岭启开山门》、《青藏铁路全线开工》分别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北方有战火》(与冉淮舟合著)一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情恋大京九》一书,荣获中国作协第六届报告文学奖等等。他就是《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者朱海燕。投身铁道兵对于海燕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5月28日,海豚出版社在书博会上隆重推出2011年最新版《中国读本》(修订版),并举行苏叔阳新书现场签售会。苏叔阳撰写的《中国读本》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读本体文学”。这部以十几万字写就的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普及读物,文字生动,  相似文献   

7.
易宗明 《新闻天地》2006,(11):24-25
一场飞来横祸造成他不完全性截瘫腰椎粉碎性骨折,他在病榻上靠一块木板支撑着写下中篇小说又改编拍摄了《贺龙镇守澧州》的三集电视连续剧,他被誉为继“七小虎”之后登上湖南文坛的诗歌新秀,他被《湖南日报》等媒体聘为特约记者发表大批报告文学作品,他执行主编的县文联会刊《墨池文学》培育出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其作品常常洛阳纸贵……20年风雨蹒跚,他出版了两本诗集,公开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王文娜 《兰台世界》2012,(25):32-33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上海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艺术鉴赏家。傅雷学贯中西,擅长领域横跨翻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翻译方面,他以译著欧洲文学,特别是法国文学著称,多达500多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他毕生翻译心血的结晶。在文学方面,他的文学评论深入浅出,特别是他对张爱玲著作的系统评论堪称文学评论界的典范;还有极具文学鉴赏价值的傅雷书信集《傅雷家书》也全面展现了傅雷高超的文学造诣。在艺术方面,他的文艺评论、绘画评议和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0.
张小侠 《兰台世界》2014,(10):54-55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璀璨起点,《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萌芽了后世文学的各类文体及写作技法,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风骚”传统,成为后世文人尊崇取法的典范,东晋文人陶渊明就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向世界说明中国《大中华文库》整套全球首发旨在“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整套近日全球首发式。整套文库共51种92册,计5800万字,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中国古籍整理和翻译的重大文化工程,主要选收我国历代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敏芝 《大观周刊》2012,(37):19-20
张爱玲在文学写作方面的造诣众人皆知,曾一度在国内掀起一股“张热”。然而,张娴熟的外语能力在翻译领域的造诣相比之下却略显落寞,对其翻译领域的研究少有人问津。本文立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从凸显女性主体性意识、打破两元对立模式和创新翻译策略等三个方面对张爱玲《海上花》英译本进行讨论,以期获得对张爱玲翻译方面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许鸣  陈洪 《兰台内外》2016,(4):13-14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回忆她与钱钟书及女儿的生活片断,重温三口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在杨绛先生103岁生日后,她最  相似文献   

16.
赵允芳 《传媒观察》2005,(10):12-14
人们知道阿来,首先是那部为他赢得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而目前发行量已经高达40万的《科幻世界》杂志,又让人们认识了作为社长、总编辑的阿来。这篇访谈不和阿来谈文学,因为阿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科幻世界》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事业。”这对一个视写作为生命的作家来说,是很朴实也很有力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7.
蒲慧娟 《新闻窗》2008,(1):119-120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宗。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称胡适是“首举义旗”的白话文运动“急先锋”。但是,白话文的胜利并非胡适等人振臂一呼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文学交给大众的事实,从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胡适也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以及《四十自述》等文中屡屡提及近代白话文运动,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白话文的提倡,不过是这种运动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习》的创刊与停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月刊)是与《人民文学》《文艺报》以及50年代后期《诗刊》等刊物齐名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爱好者和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1954年创刊首期印数即超过十万,最高发行量竟达三十余万册。然而,它仅仅“存活”了三年半!本文就此先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叶君健,1914年出生于湖北红安,是中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作家,也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他热爱孩子,数十年来,虽然肩负翻译、编辑和创作的重任,但他始终把为孩子创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不懈地笔耕于儿童文学园地,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