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对于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事终生难忘;对于我而言,汶川大地震已成为那难忘的部分。尽管和很多同行一样,我也不愿意再提起、小愿意再诉说,但是那些场景却不可回避、历历在目。无法肯定,这些记忆会否彻底改变我的心灵;可以确知,血色的五月让我体会到生命的不同涵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做了记者,无冕之王,加上年轻气盛,那时候很有点不知道东南西北之嫌。当时(包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上一线,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对于编辑这个行当,大家都不愿意沾、不想干,在媒体从业时间长点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多么浅薄啊,编辑这个活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干,而是大多数真干不了。我  相似文献   

3.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没有多少亮点,难忘的事也不多。“平平淡淡”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我的这一年。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国内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大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却没有多少亮点,难忘的事也不多."平平淡淡"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我的这一年.  相似文献   

5.
我于1994年3月由组织安排到县档案局工作,此前,我先后在基层乡镇、县妇联工作,对档案工作接触不多,县委调我到档案局任局长时,当时确实也曾迷茫过、动摇过,不愿意到档案局来,领导、同事们多次同我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我也找档案部门的同志了解学习,逐步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便坚定了干好档案工作的决心.由原来的不愿意干,到安心干,而且还下定决心要把它干好,这一干就是十年,回顾十年间的酸甜苦辣,我的体会是在岗必爱岗,爱岗须敬业,事在人为.即使再冷清的岗位、再贫穷的部门,只要真心热爱,踏实苦干,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工作就会出成绩.……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8日,当我登上KLM(荷兰皇家航空公司)飞往阿姆斯特丹的班机时,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十八年前,回到了我初访荷兰的那段难忘岁月。那时还没有北京直飞阿姆斯特丹的班机,那次也没有像这次一起去开会的同伴,我独自一人,先乘中国民航的班机从北京飞往巴黎,再转法航飞阿姆斯特丹,对于头一回踏出国门的年轻学子来说,不免有些紧张。  相似文献   

7.
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至人是常     
上学的时候,曾借过一本叫<世说新语>的书.觉得里面的人和事都很奇怪.可看到一半,又从曾国藩家书里知道:<世说新语>少儿不宜.当时,许多人推崇曾国藩家书,所以我信以为真,再加上朋友催还,也就没能看完,但仍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是否愿意和父母一同过七夕? 不愿意。 和家人一块过七夕就像母亲节和你女朋友一起过一样,没有意义,无聊。 我倒是愿意,只是爸妈不同意太保守啦,如果要跟他们一起过七夕,他们肯定说我事儿多,拿我当什么看还说不定呢。  相似文献   

10.
人步入老年,回忆往事,总不免感叹人生不如意事竟然是十之八九,而剩下的如意事,也只有十之一二了.我已六十有五,是货真价实的老头儿了.回首往事,也深有同感.所幸的是,在《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当编辑的四年,属于这十之一二,是我得意之时.所以,很愿意回忆这一段美好时光.这一段光阴,弥足珍贵,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扑灭了,可那烟熏火燎的记忆却是难忘的。火灾发生时,我正在哈尔滨采访,有幸成为最早奔赴火场的记者之一和人民日报第一个采访特大森林火灾的记者,在紧张、激烈的扑火战斗中度过了20个如火如荼的日日夜夜,感受是从未经历过的。烈焰的警号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是重大新闻,如今无庸置疑的了。国内外新闻界对于这场火灾的报道,声势之大、内容之广、问题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大火初起时,要想识别这场火灾的新闻价值,给予应有的重视,并不太容易。火发生在偏远的林区,火灾同时造成了与外界通讯联系的中断,灾情及其损失的严重程度的统计尚需时日;加上人们主观上对林火有一种司空见惯的心理,某些当事人又不愿意接受和承认事实,使得灾难  相似文献   

12.
告别2008     
徐立军 《视听界》2009,(1):117-117
2008,对于每个新闻人都是太特殊、太难忘的一个年份。从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14拉萨骚乱,奥运火炬海外受阻,5·12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神七问天,再到全球经济危机,新闻人在大喜大悲中度过了忙乱的565天。在这样的年末,在即将告别2008的时候,我想把思考的起点放回到逻辑的源头——新闻对于媒体,意味着什么?在任何一个媒体包括电视台里,做新闻的人与做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3.
倘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改革开放至今已35年了,我也由青壮年进入了老年的行列.这些年,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始终未同教育和文化失去联系.如今己从大潮中退出,回忆一些难忘的经历,思索一些相关的得失经验,对于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我国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也许是不无意义的. 教育篇 1.参与高考试卷命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是复旦附中的语文教师,有段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
<正>1973年上半年的那场考试,就这样决定了我十八岁以后的人生。但那时自己身在其中,并不完全清楚命运之手的拨弄。我的入学通知书在开学前几个月就发到公社了,但公社没有及时送到我的手里。我还是日复一日地在生产队劳动,参加上戏艺考的那段从未有过的光鲜生活,像一个白日梦般地过去了,我的心也恢复了平静。这期间还有公社文化站的人来找过我,问我愿意不愿意调到公社广播站去工作,后来不知为何又不提了。过了一段时间,传说上面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其实大家对于我在这十年商业电影的弄潮中,给我的某种尖锐的批评,我都是看到的。我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如果我们没有好的商业片导演,全部让给了好莱坞导演,我觉得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我愿意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来拍这些东西,我往后还会拍。这是我的一个有意而为之的事”  相似文献   

16.
我今年26岁,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34年。我不知道,在这个年龄是否该考虑养老的问题。一方面,我很忙,工作之余,我更愿意把残存的精力发泄到酒吧或山沟里;而另一方面,这是一个会让人焦虑的问题——我会有多少养老金呢?谁愿意在身边伺候我这个老头了呢?有没有地方会给我报销医疗费呢?我会不会在养老院度过  相似文献   

17.
陈震月 《声屏世界》2013,(3):137-138
2002年,我初次来到启迪新业,这是我第一次踏入广告行业,当时公司办公桌上只有一根笔,其它什么都没有。做办公设备出身的我,对广告还一无所知,但我相信只要沟通到位,客户还是愿意听、愿意去做的。从门外汉到专业人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面对的第一个大客户就是联合利华,第一次接触,他们谈到很专业的东西,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试想,对于一  相似文献   

18.
正我1993年考入了上海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经过4年专业学习,1997年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国内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公司,从事移动通信设备的现场工程项目执行和技术支持工作至今。在这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最让我感慨和难忘的,是我曾经在海外项目工作的那段岁月。记得2007年的春天,我正在公司实验室里,对一个新设备平台的解决方案反复测试验证的时候,接到了人事部的电话。人事经理礼貌地询问我,是否愿意去巴基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在同一位资深的老记者聊天的时候,很有兴味地听他讲述当年深入老百姓中间,采写“满是露珠”的老百姓新闻的往事。从他的言谈表情中,我发现,那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那时候,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村、工厂、矿山,同普通老百姓交知心朋友,及时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百姓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跟记者谈,记者由于对基层情况的了解.经常有鲜活新闻发表,当然地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从一次采访说起 眼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热门话题.有趣的是,我发现不但我们关心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海外也十分重视对于我国这一时段的了解.因为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不了解它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今日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