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阎卡林是经济日报的社论员,读者多是通过该报每周一的《每周经济观察》专栏认识他的。该栏目创刊于1988年,他是专栏的主持人,文章也主要由他写。1994年,为进一步扩大该栏目的影响,培养名专栏作家,经济日报决定,将此栏目改成卡林的个人专栏。1995年,《每周经济观察》获得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的称号。 卡林始终记住老领导冯并说的一句话,写评论、研究问题时,必须彻底忘掉自己是谁,要把自己当成国务院总理或部长省长,只有这样,眼界才宽,思路才广,笔调才高。  相似文献   

2.
中央新闻单位评出十佳专栏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名节目评选颁奖会5月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10个专栏和节目获奖。这10个名专栏和名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人民日报《今日谈》和《人民论坛》、经济日报《每周经济观察》、光明日报《今日话题》、中央...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报社的旗帜,是报纸引导舆论的灵魂。《兰山论语》是《甘肃日报》1995年初创办的一个新闻评论专栏,曾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甘肃省首届新闻名专栏。开栏至今,在通过言论加强和改进党报舆论引导力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兰山论语》的回顾分析,探讨时下专栏评论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新闻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8月31日,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选揭晓。38个名专栏从全国各地推荐的78个优秀新闻专栏中脱颖而出。它们是——《人民论坛》(人民日报)、《新华视点》(新华通讯社)、《光明论坛》(光明日报)、《小和访谈》(经济日报)、《新闻纵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时中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说法》(中央电视台)、《Tothepoint(一针见血)》(中国日报)、《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兵说兵事》(解放军报)、《社评》(工人日报)、《冰点》(中国青年报)、《天天观点》(中国妇女报)、《每周法评》(法制日报)…  相似文献   

6.
在某次会议上,有位新闻界的朋友曾经呼吁:中国要有自己的李普曼。李普曼是一位在全球新闻界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一年期间,他因为给《纽约先驱论坛报》撰写专栏文章而名震遐迩,特别是他那些有关外交事务的评论更是脍炙人口,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说,在五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的“冷战”一词,便是由李普曼发明的。后来在新闻界,“李普曼”便成了专栏评论作家的代名词。我想,那位新闻界朋友的意思大概就是希望中国要有著名的专栏评论家吧!后来,在一叠文件堆中看到某高层领导的讲话中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和名评论家。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新闻     
第二届中央及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节目)评选揭晓 第二届中央及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节目)评选日前揭晓,11家新闻单位的12个专栏(节目)榜上有名。它们是: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央电台的《新闻纵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经济日报的《星期话题》;解放军报的《集思广益》;中国青年报《冰点》;工人日报的《职工明星谱》;法制日报的《法制论坛》;农民日报《农村致富文摘》;中国妇女报的《今日女性》。  相似文献   

8.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评论员文章。但与评论员文章相比,它的选题范围更为广阔,风格也比较生动活泼一些,作者面要宽得多,主要是群众来稿。它为在评论  相似文献   

9.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改革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的《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的系列言论,我以为就是党报评论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专栏创办10年来,先由我主持,后改成由我主笔。这个专栏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前两年还被评为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之一。作为一名经济新闻工作者,怎样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撰写评论文章呢?结合自己创办专栏的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一个撰写经济评论的“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情况——从多种渠道获取经济信息,用多种手段处理信息。 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尽可能做到最先了解情况,深入了解情况,而不是一般性地获取信息。为了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我颇费了一番苦心。 我了解情况的渠道主要有这样几个:  相似文献   

12.
怎样争当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专栏记者、名节目主持人、名播音员?我的体会是,必须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什么是敬业精神?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给敬业下了个精辟的定义: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即是事业心及事业责任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出成绩,成名成家。反之,心  相似文献   

13.
报刊的编辑时常被人们称作是“为他人作嫁衣”,但是这种“作嫁衣”绝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的劳动,而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经济日报的《特别报道》专栏是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优秀专栏,1996年1月创办至今,刊出了一大批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普通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深度报道。据经济日报办公室统计,仅1996年开办的第一年,这个专栏就推出了120余期,其中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摘播60余篇次。一个专栏能有这么多的报道被这两家颇具影响的节目摘播,是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这里所说的“三名”,是江主席概括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江主席在接见军报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解放军报》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不仅积累了许多好的办报经验,形成了一套好的作风和传统,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好的新闻队伍,涌现了一批在军内外都有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这是很宝贵的,也是你们进一步办好报纸最为有利的条件。”军报党委最近决定加强对军报“三名”的宣传,这是学习贯彻江主席视察军报时的重要讲话,促进新闻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军报第一批宣传的五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是:总编室的…  相似文献   

15.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  相似文献   

16.
苏婧 《青年记者》2006,(20):16-17
《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由该报评论员、“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储瑞耕主笔,于1988年2月16日开篇,不定期刊出,直至今日仍在继续,创下了党报个人言论专栏“持续时间最长”和“作品数量最多”两项全国纪录。1999年11月,该专栏以评委会全票通过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甘肃日报《兰山论语》新闻评论专栏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从经营《兰山论语》专栏的具体实践来看,党报培育名专栏,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今天,报纸林立,竞争激烈,培育新闻名专栏,如何凸显党报特色,提高宣传水平和效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就是要联系本省实际。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报社宣传的重点,一方面力求主要评论由头应该是本省和本地区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变新闻的贴近性为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使评论更加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和说服…  相似文献   

18.
培养新闻界的“明星”——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编、名总编的问题,近来又开始议论了。有的同志在新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专论,有的新闻学术讨论会上被列为议题,有的报纸上还发表评论,切盼新闻界出名家。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该提出并着手解决了。只是由于过去曾长期把“成名成家”当成  相似文献   

19.
《解放日报》今年推出新专栏《经济时评》,颇受人注意。解放日报评论员凌河围绕这个专栏谈了三点看法: 一,市场经济给真正的经济评论提出了崭新的必要性。如果说新闻是信息,评论则是处理了的信息。计划经济下,也有“经济的评论”,也阐发政府的经济控  相似文献   

20.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