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毅 《湖南教育》2001,(5):25-25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看到,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产生好奇心理。这是学生的剖新意识的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好奇心,没有异想天开,就没有创新:我们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激励学生敢想、敢做。  相似文献   

2.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境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存疑与思辨是进行创新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为“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实现创新。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应当溶入血液,铸入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转变观念.对数学教师来说,“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造,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的内涵 1、“思考”的数学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的第一步是理解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相似文献   

7.
纳玉琼 《云南教育》2001,(18):35-36
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谈几点体会。一、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常设疑问,才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激起学生疑问非常重要。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呢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质疑的勇气。心…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切实贯穿在教学活动中,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那么,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一、播下质疑的种子世界上许多发明创新都源于“疑问”,小学语文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便是例证,伽利略的发现,其原因是敢于对权威产生怀疑。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质疑,善于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位老师在教学“倒数”时,有位学生问:“任何数都有倒数吗”老师听了学生的提问后,立即表扬这位学生提得好,然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解疑,使其享受…  相似文献   

9.
邹细萍 《师道》2002,(11):16-16
上课后,学生们提出三五个或深或浅无关紧要的问题,老师郑重其事地把它整理在黑板上。“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于是学生默读,然后汇报读懂什么,不懂什么。最后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找出一两个重点句,又提出疑问。如此反复,学生的主体性挺“突出”的。自从确定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阅读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子课题后,几乎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是用这一模式的。然而,今天连续听了几节这样的课,瞅着学生日益无精打采的反应,我开始困惑了:时髦漂亮的年轻教师与…  相似文献   

10.
傅余宏 《云南教育》2002,(34):29-29
在自然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首先应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主动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自然课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乐之者”的途径之一就是实验演示。一、悬念演示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将一根事先经过丝绸摩擦过的鸭毛往黑板上一扬,鸭毛像“着魔”似的贴在黑板上而不掉下来,学生惊奇不已产生“为什么鸭毛不会掉下来”的疑问,并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参与对问题的探讨。又如“热传导”一课,教师在烧瓶里盛适量的自…  相似文献   

11.
一、在疑问和困惑中感悟 根据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创设“困惑”。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由疑问再引起困惑,疑问和困惑是知识建构的起点和动因。着力疑问,就会激发思考,积极探究,进入“悟”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问题制造“困惑”,以目标导引解决“困惑”和以工具“脚手架”支撑问题解决。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呼唤创造型人才,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其创新能力,是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质疑诱导,激发创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学生“不耻多问”,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学生质疑后,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是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时…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2005,(6):71-72
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具体、生动的创造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为重要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 ,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运用“问题解决”法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下面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创设情境 ,激发疑问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问的开始 ,有疑问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能提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 ,敢疑敢问 ,不盲目地依赖课本现成答案 ,积极思维 ,进而发现新问题、新关系 ,提出有创新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的兴趣,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再站在教师的角度,将琐碎的疑问提炼成可以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从而激发…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创新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格。由此说明“问题”在创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问题来源于“问”,因此“会问”特别是学生“会问”就成为创新教学的关键,而这正是我国科学教育的一种缺失,  相似文献   

19.
问题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波利亚对“好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思维源于疑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亮点。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猜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