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上4例中,加点的“敢”、“忍”、“堪”、“好容易”都表示否定,意思分别是“不敢”、“不忍”、“不堪”、“好不容易”。如果单照字面理解,就会出错。课本将“忍看朋辈成新鬼”注释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这是不对的。“忍”应是“不忍心”.正因为不忍心眼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才“怒向刀丛觅小诗”,即用投枪、匕首似的笔,与敌人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4.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1、第二句中,“唯有”与“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表明了什么?2、既然只有“两枝残”,诗人又为什么感到“惆怅”?3,诗人“把火看”花,寄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慨?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4—5题。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4、读全诗,说一说寒梅早发的原因是什么?5、诗人的“疑”,表明了什么?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诗从数量上看,不论是旧体待还是新体诗,都不怎样多,他创作的诗歌约有60题75首。其中最早的是《别诸弟三首》,是1900年1月26日由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回家度岁后,2月19日返校后写的三首惜别诗。毕生最后一首是《亥年残秋偶作》,作于1935年12月。以鲁迅先生的话,是“为季市书一小幅”。鲁迅诗作前后历时三十多年,作于1928年以前的大约有18题27首,其余的42题48首是以后创作的。主要收集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还在其他菱中也可偶尔见到一些诗作,旧体诗占  相似文献   

7.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有些词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不仅不符合全文的语境,也不学语符合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一首诗,其颈联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如果我们单从字面理解就难以相信了:鲁迅怎么忍心看“朋辈成新鬼”?鲁迅开始用的不是“忍”而是“眼”。原来作者改“眼”为“忍”字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自己对因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青年而产生的难以抑止的悲愤之情。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忍”是“不忍”之意,全句理解为“哪里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所杀害”。…  相似文献   

9.
念秋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有人说:“秋境即佛境。一样的空明.一样的静谚.一样的庄严.一样的纤尘不染。”秋的涟.秋的肃。秋的静.秋的’阔,使人沉静.使人超脱,使人心无杂念。秋是一种生命状态.内敛又冷静.赋予人智慧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此说来.又让我们如何不爱她, 不念她呢?  相似文献   

10.
这首五律,是唐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秋,诗人五十三岁,游宣城(今安徽宣城县,即诗中江城)时所作。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怀人。首联“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点  相似文献   

11.
元曲作家白朴有一首小令《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小令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无秋,却道尽秋的风流。  相似文献   

1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一、帮助树立“三敢”的意识 “敢想”是要求学生敢于推测、敢于设计、敢于怀疑、敢于想象;“敢说”是要求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实践、敢于示众、敢于创造。这里突出的一个“敢”字,因为只有“敢”,才有可能创新。 目前,我国学生的“三敢”情况如何呢?可以说是“忧大于喜”。1995年,杨振宁教授曾“点击”中国留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是“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O年秋,毛泽东在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时,写了一首《咏蛙》诗,该诗全文如下: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毛泽东当年书写的原稿,现存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是 1951年,毛泽东的表兄文涧泉,在他保存毛泽东当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资料中找到的。后又见于徐称良《毛泽东〈咏蛙〉诗》(《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语三册》)一文中有一首悲愤深沉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忍看朋辈成新鬼”一句,课本注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  相似文献   

15.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的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1.古诗词选择面广,有诗,有词,有曲。所选古诗主要以七绝、五绝为主,其中清代诗选了5首,这要引起注意。所选诗的朝代多元化:综观17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2.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有  相似文献   

16.
在元代散曲中,心与物融、情与景合的秋题小令可谓屡见不鲜。然而,由于作家对秋天的观察和体验不同,笔端的秋景秋色、秋思秋感亦就迥然有异,下面先看一首马致远的题为《秋思》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历来佳誉流布,曾被元周德清赞为“秋思之祖”。头三句叠写九种景物点染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六年秋,陈毅同志登上西山,观赏红叶。他从那“霜重色愈浓”的红叶中,摘取了几枚“红透底”的夹在书本里。归来,写了《题西山红叶》诗七首,其中之一云:“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多么壮美的诗句!它使我们联想到;陈毅同志所写的全部诗词,以及陈毅同志的整个革命一生,都象这首诗所写的那样,是一枚永不枯槁的红叶。  相似文献   

18.
吟秋     
金风入怀,落叶满目,夜凉如水,倏然秋深矣。远山草衰杨枯霜叶寥落,不见长空雁阵。阶前风瑟雨沥秋虫呢喃、难闻残荷雨声。萧索冷寂的秋夜,秋悲、秋愁纠缠着秋思,想写点什么,思之再三,竟难落笔,人说“愁”是心上秋,汉字里这愁字实在是形神兼备了。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20.
《静夜思》是李白的一首深秋之夜思乡怀人的五言小诗。它短小精悍,语言明白晓畅,情致深远真切,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人口,历久不衰。这首诗在《李太白全集》中原为: 床前看月尤,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乡石巴故乡。忍已在的选本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