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江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学术人才辈出.悠久的学术历史,形成了东江地区独特的学术风尚.东江传统学术风尚的特点表现在:学术思想的包容开放、学术精神的开拓创新、学术关怀的经世致用、学术人格的刚正独立、学术研究的地方特色、学术倾向的人文重视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区划建制促成东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初交流、融合;"循州"和"惠州"州、府行政建制,则对隋唐和两宋时期东江文化的不断深化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稳定性,制约和影响着东江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性特征的基本形成;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多样化,影响到东江文化新内涵的产生形成。  相似文献   

3.
以惠州为中心地域的东江文化底蕴深厚,东江人文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十分巨大。惠州地区东江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仍显落后。我们应当从旅游产业定位、景点景区布局、旅游产品宣传和促销等方面提高认识,加强建设,以塑造惠州旅游新形象,打造惠州旅游大品牌,促进惠州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竞争力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生重要作用。通过综合考察惠州文化竞争力的现状,认为制约惠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于文化竞争力不强。因此,对增强惠州文化竞争力提出四点政策建议:一是在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规划性;二是加强对惠州地方史的研究;三是组织力量对惠州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集体攻关;四是对“东江文化”为主体的“四东文化”作专深探讨,重点梳理出爱国主义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5.
东江红色文化是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区域近代革命志士和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爱国和革命文化。它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江地域的民族精神,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红色文化有着若干共通之处。研究东江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对于我们总结、宣传和继承东江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一个学术开放的时代。李大钊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广泛研究和吸收包括英国学术思想在内的西方学术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奠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李大钊在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过程中不仅仍然重视介绍英国的学术思想,而且对英国学术思想展开研究,吸收了其积极成果,从而对创建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是五四时期介绍和研究英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7.
《惠州方言词典》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积淀的成果,是惠州方言乃至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语料,文本主要阐述其编撰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以与方家商榷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仕途生涯中曾被贬谪到广东惠州,贬谪时间总计约两年半。基于对苏东坡贬谪惠州时期的行踪事迹和创作诗词,发现苏东坡传播健康的饮食养生观念,挖掘传统食材、改良烹饪方法的观念,促进了东江菜系的形成,对惠州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对惠州东坡饮食文化进行价值评估,从而为惠州东坡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对策提供依据,有利于积极开发东坡饮食文化资源、继承与发展东坡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是我省地方文学史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而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个性的成果。它以纵横兼顾、史论结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创造性探索和重要贡献,其中有三个方面尤为引人注意:论证了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使读者对明代云南作家群体之社会背景和创作特色一目了然;对南明的一批本土作家之生平行实和创作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江地区日常礼俗主要通过婚姻礼俗、节日礼俗、丧葬礼俗表现。这些日常礼俗呈现出三大特点,即客家礼俗为主导的农耕性、传统落后性与现代性并存、多元性与特色性兼容。特色鲜明的东江日常礼俗又与东江文化密切相关。它不但是传承与发展东江文化的重要媒介,反映东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东江文化变迁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张俊颖是民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文章主要通过张俊颖纂修的民国《兴仁县志》来探究他的修志才能、对传统方志思想的批判、以及应时代背景而提出的方志观念,并由此了解他修史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黄敏 《惠州学院学报》2000,20(2):98-104
本文主要剖析民主革命时期东江的学生运动, 总结其发生发展的若干特点,并指出它在东江现代社会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挖掘东江革命文化内涵 推进东江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入挖掘东江根据地革命文化内涵,推进东江文化研究具有现实与学术之双重意义。研究东江革命文化,首先要关注革命先贤群体,这既有领袖人物,也有谱系丰富的地方精英;其次要探究中共政权、各类群团组织所构建的宣教网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革命宣传活动,再现东江民众普遍觉醒、投身革命抗战的光辉历程;再次要研究东江传统文化在革命年代所发生的异化与创新;最后要关注革命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时至今日,国内学术界对其文艺思想的认识和评价仍是不全面和不公正的。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倡导人的文学的思想;倡导文艺自由的思想;主张文艺应抒写个人性情、应有个性;主张文艺应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倡导“自由之中自有节制,豪华之中实含清涩”的古典韵味;主张文艺批评也是创作。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editorial introduction identifies a need for more multidimensional and collective theorizations of boundary-crossing academic mobilities in order to conceptualise this phenomenon, compare empirical findings, and identify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My suggestion is that triadic thought – or the thinking in three rather than two conceptual categories – overcomes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that binary thought has imposed on social theory. By transforming the three conceptual dyads that frame this special issue on boundary-crossing academic mobilities, namely mobility/migration, students/academics, and local/global, into more differentiated relational triads, I argue that ordering and framing studies on academic and other mobilities through three-by-three matrices grounded in triadic thought helps to advance conceptual debate and unfold a wider research agenda in truly collective ways.  相似文献   

17.
深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打造"深圳学派"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时代精神、深圳特色的研究群体。本文以就深圳学派概念的发端、发凡、发展的历史轨迹做了梳理,对构建深圳学派的发抒:可能性,也有设想。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寻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实践策略,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