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捍卫童年:大众传媒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宁 《今传媒》2009,(12):105-107
一、尼尔·波茨曼的呐喊 上世纪20年代的电影普及和50年代的电视普及给关注儿童命运的人带来极大的忧虑,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利用其形象手段,将成人社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儿童,会导致儿童过早成人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副研究员著《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一书 ,由新华出版社 2 0 0 1年 1 1月出版 ,本书有 32万字。本书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儿童与媒介的大型土化研究。西方从 2 0世纪 2 0年代电影流行开始研究媒介与儿童 ,至 50年代电视普及、 80年代电子游戏以及 9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 ,已积累了许多理论和研究经验。我国从 80年代电视普及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当时在媒介与儿童研究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积累。本书研究在分析西方媒介与儿童文献的基础上 ,认真探讨了我国儿童的媒介使用及其影响的问题。本书研究所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电视在美国发展迅猛,取代了收音机、电影和书本,成为人们快乐的最重要来源.这个迅速被普及的“黑匣子”深得儿童喜欢,收看电视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休息时间.对此,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高度警觉,普遍认为电视对儿童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呼吁电视内容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观看电视的情况,威尔伯·施拉姆携杰克·莱尔和爱德温·帕克在1958-1960年对美国和加拿大的10个社区进行了11项关于电视与儿童的调查,这也是美国第一次大规模的电视受众调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5.
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属性,为我们认识儿童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传播学界明确了儿童电影的儿童媒介身份,却很少对其作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本文在儿童媒介视阈中,提出"媒介童年"概念,对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儿童电视的媒介特性进行比较,并探讨如何利用儿童电影开展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对儿童电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昨天:已远逝的萧瑟和辉煌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纪录片的理解曾经很狭窄,以为新闻电影就是纪录片。那个时候电视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家庭,电视的制作手段跟电影一样只能依赖胶片,国家在每一个省都建立了电影制片厂,这些省级电影制片厂里面,真正有能力做电影的其实很少,大多数都是以拍摄新闻为主,连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不例  相似文献   

7.
早在30年代初期,电影的普及刚给社会带来流行文化的时候,英国学者就提出了媒介教育的概念。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现代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介教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目前,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将其正式纳入正规教育序列,在小学生中开展以媒介类型及特征、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为主要内容的媒介知识普及。美国还根据不同年龄制定了不同的媒介教育内容,其中儿毫阶段以了解辨识广告、区别事实与虚构、理解节目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才可以逐步掌握成年人的知识,进而跻身成年人的行列。而随着电视的普及,图像信息备受推崇,儿童可以通过观看电视就获取对成人世界的认知,成年人因而丧失了对儿童的信息控制权。  相似文献   

9.
学前儿童观看电视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已日益引起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在电视机旁成长也已成为现在大多数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每周从周一到周六看一小时,星期天看两小时的电视节目这种保守的估计计算,儿童从入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内要观看长达5,004小时的电视节目,这比一个大学本科生的实际课时还要多。这说明电视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影响力量和教育手段。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60年代就已开始着手调查儿童的电视观看模式以及电视可能对儿童产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还不普及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视听娱乐的主要节目,就是看电影。所以每当中南海放映电影的时候,来看的人还是不少的。临开映前,在门厅买票入场,不论什么片子,放一部还是两部,都是两毛钱一张票。  相似文献   

11.
亚洲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较早的国家是日本。6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开始有学校试行“屏幕教育”,内容包括电影评析和电视评析,目的是帮助儿童了解大众传播的特性和现实,培养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正确态度。实施这类教育的学校有时还邀请家长到学校和教学人员~起讨论影视节目。70年代中期,“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团体通过筹办会议、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并将加拿大的《安大略媒介素养教育资源指南》译成日文,介绍给国内从事教育和媒介研究的各方人士。最近,日本已经开始有了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出版了若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电视电影虽说已整整"十岁",但其自身并没有发展成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的艺术类型。从电视电影发展史来看,电视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和电视既相互竞争、又彼此依靠的结果。电视电影具有"类电影"性,它所唤起的只是电视观众对电影的一种想像;而为了给观众提供廉价新影片则成为电视电影催生的动力。电视电影在发展中面临着电视剧、影院电影和VCD、DVD等观影方式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刘琳 《视听界》2002,(6):21-22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视听门类,它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英国的电视电影出现于80年代,之后便迅速成为一个特别突出的工业现象,为其民族电影发展提供了空间。电视电影在中国的出现绝非偶然。由于近年来中国民族电影的不景气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兴起,为解决电影频道的片源问题,“为适应影视合流的国际化趋势,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丰富电影节目,培养影视新人”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于1999年初在国内率先推出电视电影。截至2001午5月,“电影频道两年多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的发展与普及,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媒介学者尼尔·波兹曼就撰写了《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他提出,成人借助印刷术将知识建立为一个体系,儿童必须经过一系列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种社会现象引起了西方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在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大众传播对儿童的影响。这些研究始于30年代的电影效果分析,50—60年代形成了高潮,从70年代以来,在欧洲批判学派的影响下,又显现出新的活力。半个世纪内,儿童与大众传播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卜卫一、问题的提出80年代以来,我国已产生了数百篇关于大众传播对儿童影响的论文、文章,其中多数是在“大众媒介给了儿童什么,儿童就变成什么”的假定之上来讨论大众媒介影响问题的。但其研究结论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17.
陈平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6-197
在电影发展史上,儿童电影已经算是经典的类型片了,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把儿童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类型推向电影市场,并成功受到许多电影观众的喜爱.美国电影童星秀兰·邓波尔就是以她主演的儿童电影闯出品牌,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的.  相似文献   

18.
“有线电视”之短长“有线电视”也称为“闭路电视”或者“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这一先进的现代化传输技术,最早出现于美国,70年代以来,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日本日益普及。因此,有行内之人说,电缆电视起源于6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而它的高峰期,将在90年代形成。据资料载:在美国,1986年有线电视的用户总数  相似文献   

19.
蒙太奇(Montage),象一个极有诱惑力的谜,几十年来强烈地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电影和电视工作者。近年来,随着认识心理学对观看电视与儿童认识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深入,儿童对蒙太奇的理解的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在美国,早期的一些从事蒙太奇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普遍认为,儿童对电影和电视的理解能力是逐步习得的。早期的研究文献表明:六岁的儿童不能够理解一组电影镜头之间的关系,他们通常把一  相似文献   

20.
少儿节目:电视化与儿童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儿节目:电视化与儿童化罗闪,刘怡在电视日益普及的今天,比起十几年的儿童节目诞生之初来,儿童对电视的依赖,电视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分析和研究少儿节目本身的特性,使少儿节目适应儿童观众日益增强的需要是很有意义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