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事关未来十年中国的发展,并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外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评论,进行立体全景展示。总体上看,外媒的十八大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受到各国媒体关注。虽然目前最早的确诊病例在中国,但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蔓延,其他国家现存确诊病例早已超过中国。国际媒体的报道重心也由中国转向世界。《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之一,也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保守派媒体之一。自疫情萌发初始,该媒体就对中国疫情持续发表了多篇报道。其中一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评论文章,明显反映出西方意识形态影响下,美国媒体人的傲慢与偏见,引发了中国网民的愤慨.  相似文献   

3.
4月下旬以来,国际市场和舆论界热炒中国经济崩溃论,悲观预测中国经济。虽然一些市场化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看空中国经济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相关误导性报道不仅会混淆视听,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使市场进一步低迷,还会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误解和误读,甚至还可能打乱政府宏观调控的节奏和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对外报道应何处着力?首先,要做足功课,做到知己知彼。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和专家声音中独立思考,参透中国经济形势;同时,要认清西方舆论,包括其对中国经济有哪些关注点,释放了哪些声音,西方的市场机构对此持什么观点,西方的民众有何反应等等。其次,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围绕中国经济话题来讲故事,让读者自己读懂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做好评论报道,积极主动发声,在关键时刻针对西方舆论关注的焦点主动设置议题,对外释疑解惑、消除误解、驳斥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5.
"中国媒体第一次达到了国际水准!"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报道的长篇新闻分析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文章称,新华社不断更新有关伤亡数字和救援队伍遇到的困难的消息,播发的报道源源不断,"达到了国际水准"。以下几个侧面可以管窥新华社的抗震救灾对外报道是如何达到国际水准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外视频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7月新华社CNC英语台开播3周年,人民网、《中国日报》和中新社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对视频业务的投入。在这些传统新闻机构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很多文字记者开始投身视频业务,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新华社CNC电视的创始人员便主要由文字记者转型而来。这些记者文字采编经验丰富,但是大多缺少视频专业训练,如何深入理解文字报道与视频报道的“视角”差异,避免进入经验“误区”,成为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邻近,国际媒体将如何报道此次盛会?中外媒体的新闻视角有何差异?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异?围绕这些问题,2008年6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举办"北京奥运:新闻与视角"国际传播论坛,邀请外国著名通讯社驻京的领导、新华社资深记者、中外媒体专家学者,同北外国际新闻专业的师生进行了坦率激烈的对话讨论。现将部分会议内容翻译整理,希望能对中外媒体的奥运报道及认识这些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10.
刘景 《对外大传播》2013,(12):44-46
2013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俄罗斯媒体在报道“两会”的同时,也对“中国梦”进行了详尽阐释,从“中国梦”的人文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到“中国梦”在经济层面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此来分析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预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判断中国的改革路径与面临的风险。比之欧美媒体,俄罗斯媒体对于“中国梦”的解读更趋客观和理性。尤其要着重指出的是,俄罗斯也有重新振兴国家的梦想,许多专家都认为,两国在实现各自发展梦想的同时有着合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在国际能源舆论结构中的表现近段时间以来,国际媒体有两个关于中国和美国能源发展的报道:第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表的数据,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二,同样是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该机构预测由于页岩气革命,2014年,美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一个是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是美国对国际能源市场依赖程度的进一步降低,但是国内外媒体的关注视角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国内媒体对第一个数据  相似文献   

12.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及“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加之“两会”前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使得今年的“平年两会”依旧受到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世界媒体全方位聚焦 历年全国“两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世界媒体同样表现活跃,关注程度和报道基调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G20杭州峰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会议,为全球所瞩目。数千名海内外记者同时将镜头对准杭州,同场竞技如何取胜?本文以中新社G20杭州峰会报道为例,从实战角度探讨如何创新议题设置提升传播效果,如何“曲线救国”实现选题“变通落地”,如何兼顾会场内外、将静态新闻做“活”,以期为我国外宣媒体在国际新闻大战中,提升选题策划质量和落地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2009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外媒对中国着墨最多的十大领域。透过这些报道,可以管窥国际涉华舆论的基本走势,以及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兴趣所在。一、"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近年来,"中国模式"及其全球影响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8,(11):53-5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境外媒体对此给予了持续关注。2008年,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境外媒体更是掀起了一轮回顾与总结的报道热潮。本文对境外媒体有关改革开放的报道和评论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打破“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是推进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初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对“四全媒体”的经典论述,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应对深刻变化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而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案,也是新时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在国际传播中,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新形态,运用“四全媒体”理论,全面整合传播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影响不局限于经济发展 《对外传播》:在网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知道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改革开放”成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关键词。进入2008年,世人在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谁来拯救资本主义”已经成为欧美主流媒体近来竞相报道的热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后,众多顶尖经济学家撰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虽然没有人为走出这场危机给出明确的药方,但是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概括为“中国模式”。在大危机孕育大变革的时代,针对海外做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读有助于消除世界对中国的偏见,  相似文献   

20.
正如何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成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对非传播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国际话语权,就是借助语言设置国际议题、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就可以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的走向,影响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通常,国家实力、国际传播平台和话语权队伍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基础,而传播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把握和传播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