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史学工作者公认的权威史家,他的成就多归于考据之列,研究重点在"中古史",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典文学、宗教学等等。他的治学思想虽然史学学者关注较多,但对今天的档案工作者来说,仍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屡遭劫难,陈垣将劫余部分进行整理,完成了《敦煌劫余录》,经傅斯年襄助出版,陈寅恪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史学价值,并借此提出"敦煌学"这一命题,有力地促进了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该书出版链接了陈垣、傅斯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他们"联袂"谱写了出版史上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彰显了大师们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人情谊。  相似文献   

3.
吴中杰 《出版参考》2005,(32):39-40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称颂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想见这种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学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是中国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大师,被史学界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者.陈寅恪青年时期就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自家藏书楼里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由此走进了世界图书馆的殿堂,度过了美好的欧美留学生涯.同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视目录学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以此掌握了图书馆藏及类别的筛选信息等,最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其史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家藏图书楼的学习生涯 中国老一代的学者就是从私家的藏书中来获取知识的,因此,藏书楼也就是近代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图书馆了.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8元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悠久的历史,犹如浩浩大江绵绵不绝,久远的历史书写,成就了中国独树一帜的史学传统。千百年来,史学在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他还说:"不读史,则无从爱国家。"梁启超更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要】——记者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很认同陈寅恪的一句话:"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一个人只要坚持了这点,就是在流浪,在寻找自己精神的方向,精神永远都是在动态当中。——转型期的这头二三十年,各式各样的乱象、怪象层出不穷,超过欧美新闻爆发量的一百倍。在这个社会巨变、乱象不断的时代,最好的研究是做记者,跑一线,而不是做媒体老总。——将记者的工作放入一个大的社会人文框架中,你就能发现新闻的历史功用,单个散见的新闻报道就可以分门别类地形成一个学类、一个专项的深入研究,一种参与推动历史或部分参与历史的力量,而不仅仅是冷静旁观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所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0.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11.
吴中杰  近意 《出版参考》2005,(11):39-40
其实,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原则,在中国,并非蔡元培一个人的主张,我们只要看看自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曾湘乡张南皮之间”的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纪念碑铭中,称颂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就可以想见这种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具有现代思想的学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学家钱大昕之影响关系至密.陈寅恪治史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史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竹汀学派"的路数.但陈寅恪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钱大昕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学术规范方面探讨陈寅恪对钱大昕的"接受";从家学渊源、致用目的、"宋学"接纳方面探讨二人的不同及陈寅恪对钱大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徐中舒,当代著名史学大师,原名道威,字中舒,以字行,安徽安庆人[1]。自幼丧父,七岁时进入安庆慈善机构清节堂附属的小学学习。1912年时他考上皖省中学,但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只读了一年就辍学回家,于家中坚持自学。凭着自己的努力,两年后他又  相似文献   

14.
关于清代史学,陈寅恪先生曾以为远不逮宋人,清代经学发展过甚,所以转致史学不振;但也有学者力辨陈氏所言之非,认为中国史学,至清代始迈入一新境界。近期,王记录先生以史馆修史和社会政治的关系为突破口,广搜博  相似文献   

15.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6.
微记录     
正@心有灵犀:抗战期间,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那时,日军轰炸机经常空袭昆明,人们经常要钻防空洞,一时间人心惶惶。陈寅恪却习以为常,还借两个常用成语,制成一副巧妙的"防空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全联自然贴切又十分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堪称妙联。  相似文献   

17.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周刊》★一个杀手的内心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赵承熙都生活在自己的阴冷世界之内,让所有人对他退避三舍。他会臆想出一个超模女友。他显然有自己的故事,但并不想和别人分享。这个寡言而精神紊乱的学生终于沸腾,进而爆炸,他的精神挣扎最终以疯狂的杀戮划上了休止符。  相似文献   

18.
李睿 《东南传播》2014,(8):47-48
自由是《庄子》的精神脉络,庄子通过一系列对自由哲学的诠释,构建起对自由之境的追寻路径:根于"道"体,达于"逍遥"之道境,忘于"齐物"之道法,归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庄子不仅为自己寻求到绝对无待的精神自由之境,更是为个体的自由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终极关怀,这对中国古代自由精神的传播产生了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光茫 《湖北档案》2011,(11):43-4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陈寅恪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都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陈寅恪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讲。  相似文献   

20.
抓住实质,别出心裁法 新闻评论论点往往产生于现实生活中.作者在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所谓"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在这一基础上,作者特别讲究别出心裁,不蹈袭别人,着意在"新颖"二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