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庄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富的内涵。而其中“虚无”观念影响深远,庄子文化中的“虚”中有“实”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庄子对天命,自然以及社会的观点上,他的这种思想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也的确能给现实中的失意者以慰藉,使他们能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其美学魅力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中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庄子评论各家学派,认为关尹能顺应自然,甘为人后;老聃能以辩证的眼光看世界,知白守辱;且都能“濡弱谦下”、“淡然独与神明居”。二人的学术甚合庄子旨趣,庄子因而称二人为“古之博大真人”。不过,在庄子眼里,“古之博大真人”并不是“道术”的至高点,与其所推崇的“得道术之全”者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庄子对关尹、老聃的评价虽多褒扬,但也甚有节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力于从贯穿庄子哲学始终的两对概念即“有用”和“无用”以及“材”与“不材”入手,立足于庄子人生思想固有的辩证因素,并结合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情景分析阐述了庄子人生思想的主流。肯定了庄子人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一位诗人哲学家,他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其人生哲学。考察庄子处乱世求自解的人生哲学,以“德、命、心”为重,并构成庄子人生观的三层次:以“德”为内蕴的人化天道观;以“命”为旨趣的达生人性论;以“心”为主体的超越人生法。庄子的人生哲学观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要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的“浑沌”,是具有特定寓意的,它是道的一种感性显现,体现了庄子道论的基本特征。对《庄子》中“浑沌”的解释当以《庄子》为本,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不宜连字面意义都不顾却一味的以新解古,以西解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生哲学,对其著作中的鱼意象进行考察,分析鱼意象在《庄子》中有象征“民”、“自由”和互化“不死”的意蕴,反映庄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自由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涵括了先秦科学技术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庄子》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工程技术及其制造结合在一起论述,其想象丰富,内涵深刻,不仅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思维统一起来,而且使我们一窥先秦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中的技术思想:其一,讨论了庄子道艺合一的思想。其二,讨论了庄子“道通为一”的观点,论述庄子“以道观分”、“不同同之”的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我们旨在阐明拉康主体理论中的“镜像阶段”理论,并试图以其来探讨庄子思想中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形象的形成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庄子追求“至德之世”的深层心理原因这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庄子思想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深切了解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庄子其人盖有名无字,绝非所谓杨朱或子莫;其生卒年可将闻一多之说稍加修正为公元前375年左右一前295年左右,以取代目前通行的所谓马氏公元前369-前286年之说;其生平事迹可依据《史记》和《庄子》中的有关记载,并参考其他史料略作勾勒.《庄子》一书应整体观之,视为以庄周自著为主并包含其后学所作在内而以“庄子”为共名和符号的一部著作来看待.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庄子是不可知论者,但对此的论证所依据的材料只是整个《庄子》的一部分,《庄子》中的很多其他材料都表明庄子是可知论者。通过仔细分析所有那些作为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的证据,发现对这些材料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然而更为可信的解释,在新的解释下这些材料并不表明庄子哲学是不可知论。因此,庄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是唯一的且与所有的材料一致的合理的结论。通过分析《庄子》中对知与不知的关系的相关论述,指出《庄子》中貌似矛盾的陈述其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庄子》所作的“知之所不知”与“知之所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可以解决《庄子》中一方面主张“道不可言”,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对道的言说等悖论。  相似文献   

12.
<正> “道”是《庄子》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准确地把握其确切含义,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一。本文想对此作点粗浅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庄子》书中的“道”,源出老子“道”的学说,他接过老子抽象原则的“道”,赋以客观内容,使之更丰富。庄子的“道”是揭示客观自然界自身的本质问题,它不但不从属于天——天的意志,并拒斥超自然力的干预。他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庄子思想中的道,就是指客观自然界本  相似文献   

13.
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在其《赤壁》二赋中,具体体现在庄子“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及“游”的审美观的影响。苏轼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即唐宋时期“中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欧洲哲学在于“求真”,印度哲学在于“求善”,而庄子哲学则是“求美”.庄子美学思想可用一个字来表达——游.《逍遥游》思想集中代表庄子的美学思想,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政治观及艺术观;其思想深刻复杂、内涵深藏不露,语言虚实相杂,寓意隽永深远.但最实质点,则为“自由自在.”前人多有评论.郭象的《庄子注》释曰: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与庄子有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在王国维在其文章中直接袭用《庄子》的语言以成其文化肌理,还表现在其诗词经常化用《庄子》语汇所呈现出的庄子式的"逍遥"理想,而庄子"无用之用"的观念也在王国维这里滋生了价值评判功能,为其建构现代学理提供了借鉴。这些事实上的关系乃是庄子在王国维这里切入现代文化语境,参与现代文化建设之的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庄子》一书的文本出发,主要探索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苦乐观,分析了其“乐”的因素。本文认为,庄子的“乐”是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乐”,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对于今天人们认识生活、对待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苏轼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在其《赤壁》二赋中,具体体现在庄子“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及“游”的审美观的影响。苏轼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其具体的文化背景,即唐宋时期“中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养生主》和《大宗师》中出现的“悬解”这个关键词,是解读《庄子》的重要线索之一.历代对“悬解”的解释主要分为以郭象为代表的“适性”和以成玄英为代表的“空幻”两种观点.读《庄子》不能仅仅立足于文学立场或者先贤注疏,也可以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悬解”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代不是庄子一家使用,因为“悬解”是一个有着共识基础的词语.联系庄子的时代以及《庄子》文本中的线索,“悬解”应该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或者一种刑罚性质的遗留物,衍至后世才将之内涵固定化而成为一种表达生命状态的词语.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以确认个体存在的价值为前提,庄子将生命价值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庄子要求人们的社会行为要保持适当的度。在庄子那里,生命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外在之形,他将单纯注重“形”者称之为“养形之人”。与“生”相对的是“死”;对“生”的看法,离不开对“死”的理解。庄子以自然的观点看待“死”,也以“齐”与“通”的原则规定“死”。按庄子的以上观点,“生”与“死”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相分的鸿沟,生或死都“无变于己”。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先秦七子之一,道家的重要人物。我们对其学说进行研究,不无重要意义。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以相对主义作为论证方法,由此而形成他“浑沌”的世界观,“梦幻”的人生观,“混世”的活命哲学,“诡辩”的认识论的整个思想体系。首先,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把老子的“道”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老子那里,“道”是作为一种客观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而庄子则把“道”的“无形”“无名”一面加以膨胀,进一步提出了“无无”的概念,试图彻底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存在的只是一个“自本自根”“神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