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具有跨区域、全国性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中央政府制定的由流入地政府承担管理和经费责任的政策,导致各种地方模式的出现和最终责任下移到区县政府.区县政府规避经费负担和公办学校的自利行为,使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面临很多困难.现行政策存在设计不完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该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省市政府为主的经费负担体制,规范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和资助制度,建立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尽早形成政府出资、全体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论坛》2008,(3):80-80
从2008年春季入学开始,浙江将免除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据悉,农民工子女要在浙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必须符合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其父母在流入地(县级)已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等要求,并能提供户籍证明及其他相应的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3.
从2008年春季入学开始,浙江将免除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据悉,农民工子女要在浙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必须符合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其父母在流入地(县级)已持有浙江省居住证等要求,并能提供户籍证明及其他相应的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是国家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免费实施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它具有教育公平的特点。然而,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方面凸显教育公平的欠缺,这主要归因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缺陷等。对此,只有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补充城市公办小学容量不足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本文通过对上海一位农民工子弟学校筹办人的采访,更直观地认识到现阶段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价值,以及他们办校的窘境.为此,提出教育免费政策应该真正地面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呼吁允许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有效管理之下承办初中阶段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本学期开学,在沪的40余万农民工子女中,在本地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学生已达97.3%。今秋开学,上海将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实现农民工同住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全覆盖。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重视不够,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较高等.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不利于农村社会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基于此,教育体制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并满足其义务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研究》2009,(11):145-145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相关批示精神,上海市教委积极推进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一方面,加大公办学校建设的力度,降低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条件,鼓励公办学校增加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基本办学条件举办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逐步将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并委托这些民办小学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秋季开学,共有394280名非上海户籍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源于没有从理论上确定投资主体.本文基于成本分担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投资主体问题,提出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应该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真正投资主体,而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不利于真正的投资主体承担成本,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1.
另一种贫困:关注民工子女教育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民工纷纷涌向城市,由此产生了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教育、财政、社会管理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民工子女教育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规范学校收费,保障充足的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但由于受到家庭、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入学很困难,受教育水平很低。应当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保证农民工子女健康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3.
城乡儿童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都应该享受同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长期以来,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质量以及教学投入上都明显优于农村义务教育,近年来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化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偏向型政策的存在以及义务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为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政府必须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并建立义务教育政策执行监督制度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市现行财政体制使农民工子女面临高额“借读费”的门槛,同时也助长了有很多隐患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政府应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马丁·路德不仅是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圣经》权威""因信称义"以及"人人皆僧侣"三大新教教义出发,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同时,路德认为教育管理权归国家所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前提。以此为基础,他从义务教育的实践观出发,认为国家有设置、维持学校的义务;教会有协助办教育的义务;父母有送子女入学的义务。只有三方通力合作,义务教育才能顺利实行。路德教育思想中闪耀的平等和自由的光辉对欧美近代教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无愧于"世界性的伟大教育家"这一盛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东莞市某镇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尽管当地政府对非户籍适龄儿童的教育政策比较宽松,但是,与户籍儿童相比,非户籍适龄儿童仍然不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了发放教育卡、废止等级学校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等政策性建议,以冀能保证适龄儿童享有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面临新挑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融合教育是当前学术界提出的应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融合教育正使教师职业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讨论了当前融合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价值认知和期望认知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在对子女教育的价值认知方面,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认知方面,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一般较高,而影响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的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子女的成绩.虽然农民工重视子女的教育且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较高,然而,经济的贫乏决定了他们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困窘;知识的有限决定了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地引导子女,如何理性地设计子女教育计划的盲目.  相似文献   

19.
Today, many liberal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worry that certain kinds of education may fru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autonomy, with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the individuals concerned, the liberal state, or both. Autonomy liberals hold not only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utonomy in children, but also that this aim should be compulsory for all schools, private or public, religious or nonreligious. In this article, Anders Schinkel provides a systematic overview, catego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liberal arguments for compulsory autonomy-promoting education. He finds that none of these arguments can justify compulsory autonomy-promoting education, whether because they depend on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is not available, because they have as their basis an overly demanding concept of autonomy, or because they are intrinsically flawed in some way or another. Schinkel concludes with some suggestions as to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direction future research should t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