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合作的关系,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教师是"伴奏者"、教师是"催化剂"、教师是"合作者"和教师是"激励者"四个角度进行。  相似文献   

3.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参与者、促进者,只有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地"进"与"退",学生才能有机会在学习中主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第一,教师适时"退",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教师适时地"退",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小"教师。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教育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传导、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上的"培养"活动,教师是权威、长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表演者,而学生是观众、听众。学生的"学"必须要服从教师的"教",因而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由此一来,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日渐丧失,教育也由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学生在教师特设的气氛中积极主动探讨、研究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学生"回报"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通过问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生思考问题在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8.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9.
刘玉兰 《小学生》2013,(11):83-83
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一、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相似文献   

10.
罗莉 《快乐阅读》2011,(14):26-2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已经走向"对话式"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围绕主线的则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和谐生成通过教师这个媒介去实现,因此,对话阅读教学实际上明确了对教师的要求,明确了教师在多重对话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罗新初 《考试周刊》2013,(57):79-80
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传授性的,一种是教学组织性的。这两种课堂语言实际上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反映。新课程体现出许多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际上对教师,包括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呼唤教师使用情感性、启发性、激励性和商讨性的语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停留在不讽刺侮辱学生的层面也是不够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尽可能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广大教师中来一场"语言革命":重新认识教师语言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重新学习教育教学语言,重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2.
李清祥 《考试周刊》2014,(20):30-30
<正>反思农村初中传统语文教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接受,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是主角,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缺乏民主和谐的氛围,气氛沉闷,忽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理念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以教师为主导",甚至有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应以学生为主导,把严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散乱的、不系统的、没有指导的所谓"学生主体"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以教师为主导",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地位,因此,决不能因"以学生为主体"而轻视"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任何偏离、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作为新时期学校工会工作理念和实践的价值追求,其意蕴是:工会既要关注教师生活,又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其价值是:"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是生命发展的本质追求,是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工会工作的开展需求;其策略是:引导师生在架构目标、建构课程、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实现"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导议,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议"的统一。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出学生的"议",学生的"议"依赖于教师的"导",二者结合,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导议,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是最常用最活跃的一种教学方式。导议技能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议论的技巧和能力,如议题的确定、引出,议论方式的选择,议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受阻时的点拨诱导,对学生议论的评点、引申、归纳、小结,以及使议与  相似文献   

16.
张凤儒 《考试周刊》2013,(34):171-17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客体",课堂教学遵循"三为主"原则,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这些无不强调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是拥有最多发言权的课堂的最大受益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在传授中重"导"是好方法。但教师"喧宾夺主"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这个主体被忽视,课堂教学呼唤改革。课堂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少教多学"落到实处。一、目前教学的现状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学"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生学。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的教,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重在知识的接受。"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相长"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即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施教相互促进;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即教师与学生双方互促共进;还可以是学生,即学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促进。身为教师者,实实在在地在"教",也就必然能实实在在推动自己的"学",实现教学相长,自强不息;教师与学生互促共进的教学相长,要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自身观和学生观的基础上;教师应善于收集来自所教学生的语文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这种资源的作用,切实体现"兵教兵"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从"语文教学"到"语文学教",绝不仅仅是语序的简单调整,这一变化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和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有效教学,既要有效地教,更要有效地学。那么如何打造有效乃至高效语文课堂呢?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打造有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我们曾经不断地批判"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仍有不少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情有独钟,难以割舍。从作者到时代背景的介绍,从解题到字词解释,从划分段落到归纳主题,从语句理解到手法分析,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让读,学生才读;教师让练,学生才练;学生永远是配角,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宰。结果必然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20.
"直接告知"在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不是学生太笨,而是教师太勤,过程大多是被动的,学生只要听、记、背、练教师讲述的结论就行,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体悟感知"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让学生视界与文本视界发生碰撞、融合,实现作者、作品、学生、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