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清初词坛上,陈维崧是推波助澜、形成风气的关键人物之一,陈维崧推崇有骨力、有气势的雄浑豪迈的"横霸","霸悍"之词风,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艺术生命力。陈维崧词的"霸悍"风格在词学领域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反传统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2.
清初词坛,历经明末衰落之后又渐趋复盛。阳羡词派在明清易代之际因词风的剽悍悲慨,不失含蕴内格之美,使清初词坛生机勃发。阳羡词宗陈维崧因其词敢作大题、取大义在词坛上独树一帜。因故国之亡,家无定所,身世浮沉,使陈维崧的词风出现明显的转变。探究迦陵词的转变,及在此基础上反映出的清初词人文化心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花间词》与《草堂诗余》在明代广为流传,清初依然是文人作词所取法的对象。纳兰性德对"花间草堂"的继承与创新,使得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他的文学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正是阳羡派渐趋衰落,浙西派还未形成鼎盛局面的时期,如果不是英年早逝,他应该成为继陈维崧之后的词坛盟主。  相似文献   

4.
全椒词人金兆燕是清代乾隆词坛的名家,他多次参加扬州词坛的词学唱和活动,与寓居扬州的皖籍词人交往密切。金兆燕的词转益多师、内容丰富,多方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他的词词艺精湛,手法多样,善于在词体形式上进行拓新,推动了清代中期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康熙朝中后期的唱和活动不多,也少有人关注。辛酉年(康熙二十年),唐梦赉、吴陈琰等人在游吴越途中,创作多人步韵唱和词354首,是清初词坛存群体步韵词数量最多的一次创作。通过考述"辛酉唱和"概况,展示当时词坛的一些创作现象,呈认为这次唱和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与清初三十年的多次唱和、甚至几年前的阳羡词人群唱和都有所不同,开始了走出易代风霜、追求生命智慧的"后易代"时期。在词风上并个性化的多元风格。  相似文献   

6.
康熙四年"江村"唱和(亦称"三人唱和")是清初三大唱和之一,在顺康词坛具有重要地位。其"后期唱和"共存词103首,作者为社会中下层士人。他们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其浓郁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努力,推拥出直面人生的雄健词风。创作实践证明推动词风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社会中下层士人,"大有力者"往往顺应词坛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在浚,清康熙前期词坛上一个重要人物,在当时主持了一场颇有影响力的词唱和活动.其词劲拔苍遒,感情诚挚,主体抒情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8.
酬赠唱和、写刊词籍、词学批评是陈运彰词学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陈运彰将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修养贯穿于词学活动,使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是其词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中国近世后期词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使得其词学活动的某些成果具有相对长久的生命力。就此意义而言,应将近世尤其是近世中后期广东词学置于流动的、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多向考察,是考论陈运彰词学活动可以获得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来说, 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即相对开放的词学观念与词人之间经常性的诗酒文会。北宋之际, 苏轼的“以诗为词”未成气候, 故诗社的勃兴并未能刺激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而宋室南渡以后, 由于音乐人才与音乐资料的大量流失与南渡政府长达十六年的禁乐, 词的“应歌”功能被削弱, 而应社功能则大大加强。文坛结社之风与词坛唱和之风便能此呼彼应。而北方词人的南下与逃难, 又促使了词人的相对集中与频繁流动, 主客观因素的相互摩荡, 唱和之风在南渡词坛的兴盛便势在必然了。  相似文献   

10.
清词之盛,号称中兴。有清一代,词作和词人的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词学流派和词坛活动也层出不穷。曹尔堪,宋琬,王士禄三人的江村唱和,是清初一次重要的唱和活动。三人在相似的坎坷境遇后互相酬唱,各赋“状”字韵《满江红》八首,风格却各不相同。王士禄之作的旷达乐观,闲适恬淡,不露怨怒,是由于其性格、自身经历及当时社会现实三方面原因所造就。江村唱和作为词坛一时之盛事,后引来南北词人数十位争相和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秋水轩"唱和影响大,一部分作品结集梓行,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自的词册中。文章通过对后者的考论,阐述了其主题在创作过程中,有背离曹尔堪原唱的倾向,这种主题裂变现象对康熙朝中后期词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3.
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年(1663)的牢狱之灾促使了宋琬词风的转变,“江村唱和”是他词风转变的一大契机。宋琬前期词风的特点是以绵丽见长,后期则多凄怨声;前期词的感情基调是昂扬的,而后期词则更为深沉:前期词少用典,后期则更多用典;前期词写景是实景,后期则多为虚景。  相似文献   

14.
傅占衡、陈孝逸是明末遗民词人,他们在顺治十年进行的"癸秋词"唱和,是顺治朝唯一的多组步韵唱和,这次唱和,是易代之际社会、人生苦难在词创作中的典型表现,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思想主导了宫廷肖像艺术活动,探究其早期肖像艺术观是深入研究康熙朝宫廷肖像艺术史的基础。 从文物和第一手文献史料出发,分析康熙帝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首先,康熙帝的早期肖像艺术观以满族文化为本,通过宫廷肖像艺术传达巩固满族文化传统的信号。 第二,青年康熙帝借肖像艺术强化政治联姻、荣宠臣子、宣扬教化,以巩固其政治统治。 第三,康熙帝年轻时追求正面肖像构图的庄严感,喜欢写实性强的肖像画,支持宫廷肖像艺术风格多元化发展。 康熙帝的早期中式肖像艺术观包含文化、政治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贵州余庆县田氏和翁安县王氏均自称为清初平南亲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后代。本文通过《田氏族谱》、“尚易田氏”碑刻、田氏族内历代传说与顺治《三韩尚氏族谱》、康熙《尚氏宗谱》、乾隆《尚氏宗谱》比较对照,并结合相关史料对贵州田氏和王氏是否是尚之信后代进行考证,以有助于清代社会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逃人问题是顺治与康熙前期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然而涉及这一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却寥寥无几,且内容简略。陆葇的诗歌《逃人行》是久遭埋没的详细描述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作品。陆葇之所以敢于触及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是和康熙帝逐步修订逃人的政策,放宽了有关法令相关;二是和陆葇本人幼时曾遭清兵俘获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过人的胆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