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扬 《广东教育》2011,(12):9-10
一、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不少,但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仅限于"而、何、乎、乃、其、且"等18个。而且,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能力",要求考生在浅易的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加以了解和辨析。  相似文献   

2.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梁启超不但在政治上独领风骚,同时他倡导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文学革新的纲领和目标,为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似文献   

4.
翁基芹 《学子》2013,(8):59-59
文言文蕴含的人文基因,不会自动植入学生心田,融入学生血液。我们必须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方法,不能陷入令人生厌的枯燥串讲"泥潭",也不能误入让人抗拒的硬邦邦说教"歧途",而要关注学生心理,讲究一定的策略。一、注重整体把握职校文言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误区,把文言文等同文言,追求"字字落实",死抠字句,见"言"不见"文",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完全感受不到文言文的魅力。职校学生升学压力  相似文献   

5.
文言阅读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师范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高一直是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之一,那么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设计了"幼儿师范生文言学习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从学生对文言学习的态度和兴趣、重视程度、文言学习的难易程  相似文献   

6.
陈子卫 《现代语文》2014,(11):60-61
最近,笔者对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有相当多的同学感觉第9小题文言虚词"以"的用法难辨析。题目中要求理解"以"的用法的两个句子是"1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和"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很多同学认为两句中的"以"都可解作"因为""由于",其用法应该是相同的,故而选择了该项。将两句中的"以"都解作"因为""由于"是讲得通的。  相似文献   

7.
读编社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患上两种"不适症",一是"营养不良",即不太专注学业,专业课稀松,理论功底差;二是"消化不良",即"满腹经纶"却不会学以致用,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欠缺。师者仁心,犹如医者,能够通过"望闻问切",缓解、根治  相似文献   

8.
《隋唐演义》素材来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唐演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唐宋时期的文言小说、野史笔记是《隋唐演义》十分重要的一个素材来源。褚人获借用卢肇《逸史》中的"再世姻缘"故事,以此"为一部之始终关目",将来自不同渠道的"零星"素材贯串起来,使全书前后贯通,成为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褚人获还从唐宋时期的志怪、传奇小说和野史笔记中采撷了大量的"奇趣雅韵之事",既丰富了作品内容,也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在新教改精神指导下",生本课堂"在我校悄然兴起,且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眼中"枯燥"的文言文,也被演绎的多姿多彩,在生本理念下,学生既落实了文言字词的掌握,培养文言语感;又要学会品位文章的内涵,提升了品味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是一句古老的西谚,意思是说,机遇来了,谁都可以有所作为。这句话,强调的是"台风",即机遇、机会,包括形势、思潮或者风气等,统称为"时"或者"势",即"时势"。  相似文献   

11.
吴晋芳 《考试周刊》2011,(51):32-33
何谓"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从文言句式发展而来的"以A为B"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情况下没有可以替代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有标识性词的句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有其独特之处。在语用上主要表现为受到语体的限制,有焦点标记功能,其中A是对比焦点,"以"是焦点敏感算子。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适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能够客观而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它产生的时代的关系。文言作品《人琴俱亡》,讲的是东晋王子猷和兄弟王献之的故事,表达的是兄弟之情。但如果把这篇短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则不免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教学时,可通过"知人论世",客观而准确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1.文言教学的常见误区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语文教师试图打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另辟蹊径,却走入了新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6.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清代国学大师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被刘师培叹为"绝作",谓"发千古未有之奇"。我们认为它的"奇"并不仅仅在于它对于训诂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也在于它在文言修辞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分析、归纳书中的一些常见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18.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东西 "东西"一词,由我国古代的"五行"而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东"即"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即"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上街买"东西",就是买金、木之类可用的物品。"东西"也就成了物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时应注意的"三度",即设计作业注意"梯度"、"广度"和"参与度",来实现思想品德课作业设计的"三再"目标,即帮助学生进行"再感悟",实现内容的"再拓展",有利于学生的"再实践",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