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窗     
报道员刘威勇斗歹徒光荣立功本刊讯季将、新强报道:3月14日,济南军区某旅党委作出决定:给勇斗歹徒的政治部报道员刘威记三等功一次。3月初,这个旅政治部报道员刘威去连队采访,乘车途中,一名歹徒突然拔出匕首向车内旅客索要钱物。刘威乘歹徒不备,飞起一脚将歹徒踢趴在地,并在旅客的协助下将歹徒制服,扭送到当地派出所。其旅举办“兵军兵”新闻扳道培训孩本刊讯林浩报道:2月底至3月初,某坦克旅举办了一期“兵”味浓郁的“兵写兵”新闻报道培训班,组织战士们学习新闻基础知识后,分组下到连队进行现场采访,组织写作,然后集体“会…  相似文献   

2.
有些人认为,抢新闻仅仅是记者的事,而笔者认为,对一些突发性的重大社会新闻,通讯员更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1988年4月6日下午2时,一歹徒在安徽省祁门县城一居民家行窃时恰被女主人发觉,歹徒顿生强奸邪念,大嫂奋力反抗哭叫着跑出来,被青年邵成林发现,  相似文献   

3.
以立体的眼光看待新闻,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创作,从而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新闻兴奋点进行传播,是一个编辑素质的体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编辑的这种思维活动称作是“新闻的二次思维”.我们初涉新闻编辑业务时,往往只注重从稿件的字词句上下功夫.一篇稿件拿到手,修修改改,然后命题,然后发稿,似乎也还过得去,但却忽视了对稿件反映的事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综合分析,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些很有价值的好新闻溜掉,或是把“一碗肉和在饭里吃”了,留下许多遗憾.一次偶然的无意识的编辑活动,让我们闯进了另一种编辑境界,尝到了老新闻们所说的二次思维的甜头,从而初步认识了二次思维.去年夏天,一位公安战线的老通讯员朋友满头大汗地把一篇稿子送到了编辑部.稿件反映的是宜昌市东山公安分局两名干警勇擒歹徒的事迹.两名警察在与一歹徒搏斗时,不慎被歹徒用事先准备的硫酸烧伤面部和胸部.可是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强忍剧痛将歹徒制服,直到公安分局来人到现场将歹徒押回后,两名警察才带着伤痛赶往医院疗伤.本来,这样一件事已经是很好的正面宣传典型,完全可以直接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地方新闻传媒机构数量的增加,各新闻传媒间为争夺受众和读者而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表现在一地,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因消息发布的早晚,而使受众对传媒的信任天平有所倾斜,影响到一个台和一份报的收视收看率。1996年12月21日深夜,在港城烟台,发生了巡警栾波为救助被歹徒欲施暴的女青年与歹徒进行英勇搏斗而壮烈牺牲的重大新闻事件。次日晨,烟台市直五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到事发现场和烈士生前所在单位采访。如果当时烟台电视台、烟台有线电视  相似文献   

5.
一篇好的新闻稿,除了采访扎实写作镇密等基本要素,少不了在动笔之前研究研究,这就是“吹稿子”。一个常人眼里不值一写的“战士抓歹徒”,新闻干事带我采访了3天之后,我急着下笔,新闻干事连说不忙,往办公室一坐一杯茶一支烟师徒两人“吹”了一天“牛皮”,从社。大背景吹到歹徒扣动扳机的瞬间动作,从战士的勇敢精神到军队方兴未艾的精兵尚武,“吹”到半夜,才吹到抓歹徒毫发未伤靠的是过硬的军事技术,正靠在当时军队习武热上。师徒相视一笑倒头便睡。一周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十几家新闻单位先后发了一组系…  相似文献   

6.
董衡 《新闻三昧》2003,(6):32-32
前不久,曾在某家电视台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地方新闻,“一干警勇斗持刀歹徒”,画面上出现了:一名持刀歹徒,行凶后跑进了一个巷道里,干警备不顾身,经过了一番拼打将其制服,戴上手铐。表面上一看,画面拍得生动惊险,热闹感人。在一阵惊心动魄之后,细一想想,顿生疑窦,这摄像记者怎么这么巧.赶上了这么好的拍摄位置呢?观众发现,原来这是新闻发生后,又重新补拍的,是经过导演导出的一场戏。像这类“补拍”的新闻,观众能接受吗?“补拍”,就是因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已经发生过,  相似文献   

7.
1月27日某县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大意是某乡镇有几名赌徒在赌桌上赌兴正浓时,被闯进去的一名持刀歹徒将3000多元赌资洗动一空。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经过侦查,很快将歹徒捉拿归案。这则报道赞扬了公安部门保护人民、打击犯罪、破案神速的事迹,对震慑罪犯、安定人心无疑起着很好的作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赌博也应是公安部门严禁的,这几个赌徒的赌资也达数千元,公安部门对  相似文献   

8.
近一段时期,天津日报采取了具体措施,不少记者深入社会,联系群众,多抓新闻。这里,介绍天津日报几篇短新闻的采访镜头。路遇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一版登载记者现场目击的一篇新闻报道,题目叫《两歹徒昨光天化日路劫手表,群众民警协力作战当场抓  相似文献   

9.
军事新闻战线痛失一位风华正茂的新秀。你走得如此匆忙,又如此悲壮!伴随揪心的哀乐,八宝山上的青松翠柏也纷纷弯腰向你致哀。宋守营啊,睁开眼吧,我们大伙都为你送行来啦!永远忘不了啊,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1993年11月28日。这天,你因公外出。晚上,骑着自行车返回驻地。21时许,途经海淀区篱笆房村时,公路旁突然窜出一伙持刀拿棒的歹徒,拦住了去路。军人的警惕性使你明察眼前将要发生的事情。你毫不犹豫,与这些抢劫的歹徒搏斗,一名歹徒一脚踢来,你一把抱住将其掀翻在地。另一名歹徒趁机捕了你一刀,你晃了晃,又向歹徒扑去。…  相似文献   

10.
去年7月31日和8月1日,《台湾时报》和《联合报》的两名记者,先后在台中市被歹徒狙击,遇袭受伤。他们是在采访台中市警政新闻后遭歹徒暗算的。事件后,《联合报》驻台中办事处还遭歹徒电话恐吓,扬言记者“如果再乱写,将遭开枪打死”。由于事态严重,记者被殴案已引起岛内务方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与新闻界的同行闲聊,话题扯到当前令群众颇为关心的社会治安上,自然联想到目前新闻单位正在大力宣传的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英雄徐洪刚身上。在盛赞英雄面对歹徒雪亮的匕首,临危不惧,事迹感人的同时,也很是觉得新闻单位这次的宣传做得透彻。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这话一点不假。我“爬格子”3年多,在写作中走过不少弯路,其中总结出一条肤浅的教训:采访深入一定要细,广集素材,这样才能淘出埋在沙堆中最闪亮的金子。那是去年4月20日下午,在离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驻昆办事处不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施工,突然来了一伙歹徒,见人就打。战士陈刚发现这一情况后,拔腿跑回办事处向主任陈明生大校报告,陈主任立即带3名战士1名学员前去制止,刚好我旅副旅长杨共和路过此地,也参加了斗歹徒的行列。这起陆空官兵携手斗歹徒的事迹过硬,也比较感人。当我得到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媒体报道出现了一种陉象:某媒体报道了一歹徒到某幼儿园砍杀孩子的恶性事件,很快就有东部省份、西部省份、南方省份类似的报道见诸网络、见诸报端;某媒体报道了一则灭门新闻,接着会有三四家、七八家新闻媒体再爆出这类新闻,大有“扎堆儿”出现的迹象;某媒体报道了孩子眼球被挖事件.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报刊上出现了一种可称为“批评性表扬新闻”的新闻文体。这种新闻对于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对于端正党风和纠正社会不良风气,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批评性表扬新闻”,就是明显兼有批评功能和表扬功能的新闻。例如,前几年曾有一篇震动全国的新闻,说的是黑龙江省有一位飞行团长,在大街上只身与窃贼搏斗,被歹徒刺成重伤,当时围观群众很多,这位军官呼喊围观者援助,可是竟无人上前,致使这位军官壮烈牺牲。这篇新闻就属于批评性表扬新闻。它主要是表扬这位军官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批评了值得深思的不良社会风气。如果我们留心报刊的话,就会经常见到这种新闻。例如,1991年5月9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颂扬许昌县苏桥镇孟村治保主任杨荣德同志的新闻,与前面所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26日晚,西安市环城西路水司段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三名持刀歹徒尾随一名背包的年轻女子,实施抢劫,一名三十出头的男子由此经过,立刻上前高喊抢劫啦欲制止歹徒,却被歹徒  相似文献   

16.
一家旨在为新闻办公设备现代化做出努力的专业技术公司——中新新闻设备公司最近在北京开业。这家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研制、开发适合我国新闻界各单位需要的新闻采访专用车及有关新闻装备。中新新闻设备公司将根据新闻采访向短、小、快发展的特点,在中国记协监制下,开发适用于中小新闻单位使用的电视采访与文字采访两种系列,在车内  相似文献   

17.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18.
这几年,对比式报道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感染力,在新闻写作中崭露头角,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报道,都有两件极具对照性的新闻事实,二者写在一起,比照、互证、反衬,相反相成,使新闻不仅具有明确的事实说服力,同时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从而赋予新闻以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深度与力度.这种报道的写作体裁,有消息,有通讯,也有述评,虽然形式不同,但其叙事、引证、说理的方法路数却完全相同.这种报道,姑名之“对比式报道”对比式报道具体到作品中又分为几种情况,用得最多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一件新闻事实本身包含有富于对比性的两种新闻成分.如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大学生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受指责》,将青年学生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的英雄事迹,同乘警列车员闻警回避、推诿的行为对比写出,使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反差,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这类本身即具对比性的新闻报道,经常见诸各种媒体.如落水救人,抗灾,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等等.这种对比式报道,大多是动态性的社会新闻,它如实摆出两种事实,态度明确.褒贬鲜明,毫不含糊地表明了社会主义新闻舆论代表社会公正和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圈里,我 不算老兵也不算新 兵,当了十多年的业 余通讯员,也获过许 多新闻、文学方面的 奖,然而近日却越发 糊涂起来,竟然看不 懂新闻。不懂的显著 标志便是拿到一篇 新闻弄不清是批评 报道还是表扬稿件, 是褒扬还是贬损。 譬如,近来报 上刊登了一篇题为 《枪口挡不住法官 的脚步》报道,说的是一起敲诈勒索案件,使当事人家庭无故受到严重侵害和威胁,几乎达到了生命受损的地步。报道还说法院一法官到发案现场,好像是未能调解好才报案,后和公安平警密切配合,立即将歹徒抓捕。无疑这新闻带有表扬的意思,至少称赞这一法官和…  相似文献   

20.
一日陪外孙女观看某电视台的少儿节目,可巧遇上了一件颇有教育意义的事:北京市某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一次在街上碰到迎面跑来的正被警察叔叔追赶的一名歹徒。当这名中学生听到后面传来的“截住他!截住他!”的喊声后,他立即冲上去截住了那歹徒。事后电视台记者在中学生截住歹徒的地方对中学生追踪采访。现将部分采访对话简录如下: 记者:歹徒身高一米八几,你比他矮一头还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