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句话,数感是关系到人拥有的数学知识是“活”的还是“死”的。《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余育新 《教育艺术》2009,(12):45-46
数感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建立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数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解释:“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由此看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2.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事实,而且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的问题。《标准》中对此作了一个概括性的说明:“数感的具体体现是: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理解数的意义;能运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体会较大的数或较小的数;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和相对大小关系;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运算,估计运算的结果,并能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运算。”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是学生对数学的综合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数感”列入学习内容的第一条.而且罗列出了“数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计”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类新颖问题.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8.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9.
“数感培养”是指培养幼儿从小具有对周围事物,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从而激起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搭尔从数学教育学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并且在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具体体验中,培养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  相似文献   

11.
龚彦 《现代教学》2008,(3):59-60
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相应的“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什么是数…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基础,是联系数学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不仅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而且要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与管理》2011,(1):51-52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解方程是新课程“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影响很大,能用顺向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和纯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方程制订的目标定位是:理解等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解数感、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主要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等.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下面,笔者以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谈谈教学中如何经历计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8.
林钦 《辽宁教育》2013,(1):50-50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简单地说,就是“数”与“形”数与形是数学研究中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为图形.由于图形是“数”与“形”不可分的统一体,因而通过图形,我们既可以由“数”来研究“形”,也可以由“形”来研究“数”,这种“数”与“形”互化的思想方法,即为数形结合法.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备了良好的数感,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有可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