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照方言分区,新县方言属于中原官方,有着一般中原官话的构词特征,如儿化、重叠、后缀等等。但是新县方言在这几种构词方式上有着一些较为特殊的词语产生,如异读别义,儿化可改变词义,重叠可表语体色彩,后缀包括“子”缀、“货”缀、“哒”缀、“不拉叽的”等几种。  相似文献   

2.
陈暖 《广东教育》2005,(1):32-33
汕尾市属于闽南语系地区。闽南语与普通话相较差大,它有8个声调,四声都分阴阳,有18个声母,79个韵母,词汇中有不少古词语和外来词,语法颇多独特之处,发音与普通话也差别很大。汕尾地区学生常常是口语中怎么说就怎么写,将方言直接写入作文,如将“花生”写作“地豆”,“劝架”写作“保相拍”等。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在脑子里储存大量的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思维的时候才能逐步减少以至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什么是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也就是构成词语的要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再往下分析,就成为非构词要素的音素。汉语的语素始终是单音节的占优势,在书面上就是一个方块字,在口头上就是一个带调的音节,如“牛、肉、简、化、伟、大”等。双声音节和多音节的,内部情况比较复杂,有汉语固有的,如“整齐、参差”,有外来的,外来中有全音译的,如“巧克力、布尔什维克”,有半音译半意译的,如“吉普车、尼龙布”,还有全意译的,如“激光、小提琴”等等。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采用了大量方言,特别是关中方言词语。在前辈时哲的基础上摭拾“禳”、“刳”、“傭”等6个《史记》中所见的关中方言词语,从民俗等角度进行考释,并从共时平面分析关中方言对宁夏南部山区方言的影响,对《史记》词汇的研究和汉语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第三次信息化革命到来后,新生词语呈快速增长之势.原有的词汇在吸收融合了大量的外来词语、方言、词语移用等因素后,产生了大量的新生词语.新生的词语不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需求,而且也极大地丰富汉语语言词汇.因此,应当以理性的观念来规范汉语新词汇.  相似文献   

6.
新词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新词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新创造出来的词形,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形,新词的突出特点是“新”。对外来词语的吸收、对方言词语的吸收以及旧词语的复活等是产生新词的主要途径。对新词和生造词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罗彩文 《文教资料》2010,(14):40-41
忠县地属重庆地区东部,忠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四川方言片,而忠县方言作为很有特色的方言,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结合汉语史,对忠县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词语如“身扩、“痨”、“费”、“魁头儿”、“瘘”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8.
伊犁汉语方言和分布于南疆的汉语方言同属于中原官话南疆片.伊犁汉语方言是新疆的“土著”汉语方言之一.伊犁虽非汉民族的发源地,但从古代起,汉民族就在伊犁定居并繁衍生息,伊犁也就有了历史悠久的汉语方言.虽然当时的伊犁汉语方言与今天通行于伊犁地区境内的汉语方言有一些区别,但是联系是很密切的.有的专家认为伊犁汉语方言是在陕西回族所说的中原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时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笔者认为伊犁汉语方言的基础的确是中原官话的关中方言,但又不同于关中话.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汇其他方言如湘方言,吴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其他一些次方言的词语,又融入其他民族语言大量借词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满语、阿拉伯语、俄语词语而形成的有继承又有发展的一种方言.伊犁汉语方言在多方言,多语种共处的语言环境和人文条件下兼收并蓄成为一种异彩纷呈、样态特殊的方言.它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词汇方面,更有其独特性.笔者认为伊犁汉语方言词语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承传性;二、融合性;三、变异性.本文试对这三个特点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9.
雷广金 《课外阅读》2010,(12):182-183
“咋”是多种方言共有的一个方言词,在东北官话中十分常用,由“咋”构成的词语,也大量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语义色彩,体现了“咋”这一东北方言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长沙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有着很多共同的因素,如相同的词语,一致的构词方法和结构类型等等;也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如独特的构词材料及不同的表义方式等等。这种相同和不同的因素说明了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关系,体现了长沙方言和普通话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商丘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中的郑汴片,该方言区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个词尾就是“子”尾。它的主要功能是构词别义,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等的词尾,构成一些新的词语或者赋予已有词语新的意义。文章比较了商丘方言与普通话“子”尾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差别是实际读音的变化,另外在构词上也有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2.
漳州方言也叫“漳州话”、“漳州腔”、“漳州音”,是汉语闽方言闽南次方言的一个大支系。本文以漳州市区话为主体,将漳州话和普通话的词语作简要比较,从构词方式、词的来源、词义范围等方面找出漳州方言与普通话在词语上的主要差异,进而分析二者各自的词语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南阳方言中的特殊词语如“朦胧”“半桩”“歪好”“光”“火色”“闲”“掂对人”“闹人”“肿”“烧手”“烧毛”“妥”“捣”“成色”“茬儿”等,用法与普通话或者完全不同,或者是在某些方面有重要的不同之处.本文试从词的意义、用法的角度来描写分析南阳方言中的特殊词语.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方言角度,解释了《东京梦华录》一书中的几个词语,如“旋”、“淹”、“虫蟻”等,以明此书在方言词汇研究上的价值。同时,文章兼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若干阙失。  相似文献   

15.
陶成生 《现代语文》2002,(10):12-14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社会生活异彩纷呈,汉语词(语)汇也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出瞬息万变的特点,几乎每隔数年,就会有一批词语成为社会流行语——一些旧词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出现许多新造词语,港台词语、外来词语大量渗入以及市井俚语俗语的活跃等等。而今一些社会流行语又通过影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始逐步走入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周记、日记中经常发现这样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方言角度,解释了《东京梦华录》一书中的几个词语,如“旋”、“淹”、“虫蠛”等,以明此书在方言词汇研究上的价值。同时,文章兼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的若干阙失。  相似文献   

17.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词语考释二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福建民间契约文书中含有大量与田地交易相关的方言词语,具有重要的词汇学和方言学价值.本文运用辞例归纳、文献比较和方言佐证等方法,考释了“造作、剪造、剪作、剪做、整做、开作、开做”与“坐落、坐贯、坐址、址在、坐产、坐属”两则词语,以期为文献的准确解读及闽方言一些词语的历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许多含有相同语素、在意义上对称的词语.如“男人”和“女人”、“好人”和“坏人”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意义上并不完全对称的词语,如“新房”和“旧房”、“大人”和“小人”等。  相似文献   

20.
古徽州是移民地区,北方移民把中原语音带到徽州,在徽州沉淀,成为徽州方言的主要成因。徽州方言中就保存着不少古词,甚至沿用古文。如“先”(先和)、“种种”(短)、“造化”(幸运)、大郎(哥哥)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