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是同它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分不开的。鲁迅在小说的创作中不但表现出驾驭情节的巨大才能,而且还为后人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提炼情节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149篇课文里,小说有16篇。这16篇小说分四个单元编在三、四、五册课本里。鲁迅的小说《药》编在第三册第五单元。鉴于学生一般都爱读小说,我教这篇小说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赏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意在通过这篇小说的赏析,让学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课内外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课本中的另外15篇小说。 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教鲁迅小说《药》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作这样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作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意图,传达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读小说,最终是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重在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必须弄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如果说情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那么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讲述至此,我就由这个设问引导学生去阅读课  相似文献   

3.
一、从鲁镇的酒店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农村。《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的情节全都在鲁镇酒店这个环境里展开。为什么要选择在鲁镇酒店展开情节?固然,咸亨酒店真的曾经有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位本家开的,就在鲁迅先生故居附近。但那不只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重要的是由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而选择的一个典型环境。这个小小的酒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半殖民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型与演进臧恩钰,李春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是鲁迅、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他要求用小说(文学)改造国民精神、改良社会:“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但鲁迅要比...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小说文体的创新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反复”是鲁迅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鲜明特点。鲁迅小说的叙事视角、情节场面、人物描写、语词运用上诸种“反复”形态展现了鲁迅在小说文体特别是叙事方式上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主旨是小说的灵魂。它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传达出来的对人生的独特的体验、诠释和评价,各要素都为更好地传达主旨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握主旨是阅读小说的关键途径,是赏析小说的出发点、切入口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叙述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板块如:它的话语观、情节观、人物观等对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现代经典文本的分析阐释来说,提供了一种相当便利的方法,使得对鲁迅小说的理解能够更为丰富深入。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优秀作品。文章从独特新颖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大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精神的麻木,以冷峻、悲凉、深沉、压抑的感情基调,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短篇小说《社戏》却是另一番情调,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偏僻水乡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生活图景,抒发了对诗意人生的无限眷恋之情,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一、淡化情节。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并且是  相似文献   

11.
“道路”作为一种时空体,在小说情节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写到了众多的“路”,这些“路”既制造了熟人的相遇,也制造了陌生人的偶遇,有的还以其隐喻意义有深化情节的内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这些“路”上的人生,体现出的是小说人物痛苦、愚昧、麻木、冷漠的生存状态,具有深远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说艺术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是作品中具体地体现那些最足以造成典型形象的特征和驱使它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人物。情节则是因人物而虚构的,没有人物,情节无从谈起,情节又可以反映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典型形象应是分析的核心。一、典型形象的分析,应着眼于刻画人物一般手法,透视人物性格的特征,并揭示形象的社会意义人物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它能给读者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最擅长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写小说,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到或听到的缘由”。《祝福》也是这样,它的思想、情节,在鲁迅的心中也经过很久的酝酿。他在  相似文献   

15.
张光裕 《快乐阅读》2011,(25):133-134
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来源于生活,而它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占了很大比例。要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认识小说折射的社会人生图景;体会作者对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是初中小说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关于小说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17.
徐昌才 《现代语文》2004,(12):24-24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意蕴丰厚,笔法老到,脍炙人口其中动词运用的精炼妥贴是主要妙处之一。纵观小说情节的发展,透视孔乙己人生命运,我以为“偷”“摸”“爬”“窃”四个字精当传神地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前因后果:细加赏析,对我们深透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鲁迅写小说提倡“白描”,主张象中国旧戏和花纸上没有背景的方法,他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达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其实,鲁迅并不排斥环境的创造,排斥的只是那些繁冗的“唠叨”,那些离开人物、主题的表现的“环境描写”。事实上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很注意人物赖以植根的现实生活土壤,他往往在刻划人物、叙述故事的时候,就同时揭示了形成性格和情节的环境,并不给人“陪衬拖带”的感觉。认真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因素,是掌握其思想、艺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橘子》是芥川龙之介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与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创作手法上都存在着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