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 ,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 ,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者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 :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文化实体———“白鹿精魂” ,“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文。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是一部厚重、凝重、丰富而魅力的力作,这不仅来源于作品的真实性,而且来源于作品的神秘性。而在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神秘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被赋予美和善的终极意义,并支配着这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意象神秘性的探索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者运用神话原型理论,对"白鹿"这一原始意象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蕴含的悲剧性意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中的“白鹿精魂”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独具匠心地运用民间对灵物的信仰,成功建构了"白鹿精魂"这一神话原型意象。"白鹿精魂"是传统和谐文化和民族精魂的象征,它的消失暗示了民族传统和谐文化地位的失落。作者借此表达了寻觅失落的民族精魂、重建民族赖以发展的和谐文化的深层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4.
白鹿传说在陕西关中世代相传,民众赋予白鹿形象以吉祥美好的意义。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形象不仅寄寓着当地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且已经演化为“白鹿精魂”,在世世代代关中人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种民族道义和化精神的象征。白鹿作为《白鹿原》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不仅有着丰富的化意蕴,而且在结构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的思想意蕴用简练的话来说,就是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精神和这种文化所培养的人格,进而探究民族的文化命运和历史命运。白鹿原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而在原上闪现的白鹿则是人格的象征,白鹿昭示着人格的精魂与历史的奥秘。在偶然中透露出历史的必然,历史的演进是不以偶然为前提的,它有着自身的轨迹。在这条轨迹上行走的人和发生的事都刻下了深深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化实体——“白鹿精魂”,“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  相似文献   

7.
刘斌 《考试周刊》2010,(34):30-31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忠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悲剧艺术在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见长的文学作品。"白鹿"作为意象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原始兴象和象征意象。原始兴象是显性存在的,而象征意象是隐性存在的。"白鹿"意象的这两个层次即构成了文本内容的共时结构,也推进了作品情节的历时发展,经纬交织地支撑文本。作者通过这两点展现了中国几千年儒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九十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白鹿原》中,朱先生和白灵的形象差距很大,但他们都是“白鹿”的象征,这是作品的一个裂痕.结合作品周边材料分析可以看出,这个表面的裂痕恰好体现了《白鹿原》与20世纪80年代“人的文学”话语谱系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描绘了白鹿原两个家族半个世纪里挣扎、奋斗的心理历程.作者创造出一个复调的世界,把生活的原生态呈现给我们,而作者的声音和审美理想就蕴涵在"白鹿"的象征意蕴中对自由、健全的人性的期待和渴求.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是陈忠实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主要描写了“仁义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里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纷争,展示了由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而融汇交织所构成的“民族秘史”,揭示了在古老大地上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艰难与蜕变新生的凝重,对中华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思、文化反思和生命本体的反思。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一是塑造了众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是地域文化特色强烈,三是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四是意象鲜明而又耐人寻味,五是句式多姿多彩,语言鲜活传神而又内蕴丰富。  相似文献   

12.
陈忠实的《白鹿原》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的扛鼎之作。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的小说,与当时文学大环境即文化寻根热以及作者文化心理结构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文化权力是整部小说讲述的核心主题,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了历史维度中的文化权力的塑造、争夺以及伴随社会的转型文化权力所受到的冲击,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待儒家文化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白鹿原》中,女性大都依附于自己的男人,很少有独立的个性。但是,田小娥、白灵、鹿冷氏三个女性却足以让我们对《白鹿原》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进入心灵世界。文章深入分析了这三位女性人物的灵魂,并从性心理的角度对三位女性人物形象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过渡阶段的陈忠实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的重要性。《梆子老太》、《到老杨树背后去》等作品已开始关注和着力刻画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人物心理与命运的影响,并以建构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创作重心;《蓝袍先生》的写作则预示了作家关于对民族命运的宏大命题的思考,使作家萌发了更为巨大的艺术"野心",因而诞生了创作一部"民族秘史"的初衷。作者对以往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又注重对文学经典的吸纳,终于如凤凰涅槃般地完成了长篇巨制《白鹿原》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宗族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彰显者和连接者,同一宗族的人不光有血缘关系,同时具有“神源”关系.鲁迅作为士大夫家族的长房长孙,士大夫文化背景对其文化品性和审美取向具有深远影响.士大夫宗族文化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士大夫精神的追求、宗族核心价值的传播,即藏书文化和宗族文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鲁迅身世文化背景的挖掘,我们看到传统士大夫文化精神和人格理念对鲁迅文化品格和文字生涯的潜在影响和规范.  相似文献   

16.
付昆 《楚雄师专学报》2013,(12):52-55,62
剧作家将被称为"史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加以改编,但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一些删减、增加和创造。虽然删减了一些内容使电影无法完整地体现出小说的深刻内涵,但改编者运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创造力,则让影片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其得失可谓"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7.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陈忠实的创作进入连接,贯通他的早期创作与《》白鹿原》写作的过渡期阶段,其特征是文化视境的展开,对人的生存境况关注以及语言风格上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8.
传统父亲的理想的幻灭--对白嘉轩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鹿原》是90年代引起过极大轰动效应的家族小说。本文运用原型批评学说,从父亲这个原型意象的“符号象征——审美”意义出发,在作者创作活动与读者想象反应之间的心理同一性的层面来解读《白鹿原》中的“父亲”白嘉轩。他的权威是在一系列的父子冲突中树立起来的。他在父子冲突中的失败,预示了传统父亲权威的消解,大儿子“父亲”权威的树立,昭示着新型“父亲”诞生。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不断发生的精神和心理的剥离,才使文学创作发展到《白鹿原》的萌发和完成。从"农业合作化"到"分田到户"的体制变化,引发了对历史和生活的深刻思考;社会的巨大转变也在创作过程中流下了清晰的印记,并触动了自身思想和精神的彻底剥离;对原有观念和意识的彻底剥离,为《白鹿原》的创作植入了生机。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小说中的人物未先生作为文化精英,能清酷暑地进行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适时转换;白嘉轩主要在实践层面上体现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鹿子霖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在传统文化面前,黑娃糊里糊涂地反抗又回归,白孝文则经历了从皈依到反判再到假回归的过程。从以上几个人物的生命轨迹中,可以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可以悟到人、文化、社会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