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人生态度作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类型的人生态度进行甄别 ,认为实事求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文章从道德层面、知识层面和人生态度层面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素质状况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应加大德行教育的力度,并应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及其生活环境等方面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浅谈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罗建平当代中国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对他们既将担负的跨世纪的历史重任,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大学生应当有严肃认真、务实求是的人生态度人生不是游戏,它具有严肃性。就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5.
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大学为例,探索红色家书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心性论思想有助于抵御唯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侵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与崇高的道德追求有助于纠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中日益泛滥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广阔的德育空间,可从人生态度、忧患意义、思想修养、伦理规范等七个方面对之进行传统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顺应教育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及时把生态体验纳入课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培育大学生博大的感恩情怀、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三重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积极的家国情怀是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养料,家国情怀让一个民族有力量、有温度、有胸襟,也为全国上下携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强大凝聚力。涵育家国情怀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当前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育还存在一些短板,诸如缺乏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缺少对文化氛围的营造、缺失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等。结合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发展的要求,涵育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开辟新路径,主要应从强化实践教育、营造文化氛围、用好网络平台三个方面发力,推动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伤是庐隐作品的一贯风格,《归雁》体现了这一风格,揭示了五四时期一代知识女性不断漂泊的人生悲剧背后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动因。庐隐通过深入刻画纫菁复杂的心理活动,洞悉了一个丧夫的女子在开始新恋情的时候所遭受的来自礼教和自身的双重阻力,从而让读者看到女性在追求个性自由和生命尊严的道路上所要面临的重重困境,让读者为她向命运抗争、不断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所打动。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士大夫人格的超越———论苏轼寓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寓惠期间通过对过往生活的深刻反思, 以“无思”“无待”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来对待人生, 构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精神境界, 从而在人格上超越了传统士大夫。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735名大学生生活目标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的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本专科学生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死亡态度上则不存在;文理科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得分均为最高。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明清文人的疏离心态及其意象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热衷于写“落花”组诗,反映出一股“疏离”心理潜流在滋长。明代唐寅等人吟咏落花,以散漫自纵的生活态度疏离士大夫主群体;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吟咏落花,以飘零自守的精神气节疏离当朝统治者;清中叶袁枚吟咏落花,以洒脱自适的生活观念疏离主流价值取向;晚清龚自珍吟咏落花,以激愤和前瞻的姿态疏离主流社会。从这种疏离主流的心态可以感受到明清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精华的解悟。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智慧问题,命运观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就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了。在先秦哲学中,形成了以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先秦哲人对待命运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应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original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adolescents in Europe (N = 9003) this paper focuses the lifeworlds of young people. It analyses negative and positive patterns of attitude and combines them with further concepts: personal life perspectives, various key values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Technically, the attitude towards Europe acts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hereas the remaining concepts are used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urkish and Polish adolescents are more critical towards Europe than adolescents living in ‘old’ Europe. Furthermore, the data show that those who hold negative expectations about their personal futures are likely also to be Eurosceptical.  相似文献   

18.
王利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7,21(8):114-116,168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社会众生在茶事过程中寻求到的一种人生态度、精神境界和生活乐趣,也是高校可资利用的道德人文教育素材和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文化修养.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观、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相通相融.它的精髓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天人合一,物我协调"、"宽容和谐,宁静致远"、"怡情悦性,雅俗共赏"三个方面.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相关活动,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情陶冶、人际交往乃至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将悲观主义简单地斥之为消极厌世使我们不怎么关心、更毋庸说认真地研究一下它的真实形象。本文抛弃了这种成见,梳理和评论了以悲观主义著称的哲学家叔本华关于生命之为痛苦的基本观点,并特别论证了这些观点对于其伦理学和美学的前提性作用,以及将其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唐代士大夫阶层的著名代表之一。与当时一些士大夫坚决反对佛教的立场不同的是,他对佛教持宽容和接受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好佛,而佛教也对柳宗元的人生理念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柳宗元对佛教的态度和立场既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又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