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年骡马市     
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重农抑商,赚钱似乎是很难为情的事。但是大约2100多年前的史学大家司马迁却把一层面纱挑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一语提示经济学第一原理,逐“利”的场所就是市场。看来,我们近年才说得较多的“市场经济”,早在司马迁以前就存在了。司马迁在文中又说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畜牧为天下饶。”阐明畜牧市场使天水一带的人民富裕了。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还提到了“致富典型”的猗顿。据《孔丛子》记载,这个猗顿是鲁国的一个穷人,种田时吃不  相似文献   

2.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墨子事迹仅 24 字。但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的社会影响依旧很大,应当立长篇传记;从传世资料的角度看,西汉时期墨家传世资料也很丰富,可以立长篇传记;从史书作者的角度看,司马迁受其父影响而重视墨家且对墨家资料掌握丰富,理应写作长篇墨家传记;且据《史记·太史公自序》“猎儒墨之遗文”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本当像写孟子、荀子那样,有介绍墨家思想学说的较长文字,但今本却无。究其原因,当是原有较长的墨子传记,但因在《孟子荀卿列传》篇末,竹简散断而佚失致残。今本《孟子荀卿列传》文末文义未足、文气骤止、无“太史公曰”不合体例等,皆为其证。  相似文献   

3.
民俗摹仿 一、民俗摹仿产生的路径 1、最早,怂恿民俗摹仿登台表演的,要数原始时代的宗教情趣。这在人类早期的纹身习俗中有集中的体现。 《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剪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虫也。”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外海垂之防,屏外藩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汉书·地理志》应邵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 所谓“象”,即图腾意味的艺术摹拟。越人带着虔诚心情,把自己装饰成龙子龙孙的样子,祈求图腾护佑以及生命、生存的安全感。正如德国艾伦莱赫根据自己的观察,在《巴西恒河第二次探险记》中说的:“始祖是保护自己的子孙的,因此将其图形刻在身上,这无异于是带着抵御各种危害的护符。”(《纹身世界:信念的活史》25页)  相似文献   

4.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5.
《史记·龟策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卜筮"的列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卜筮"的重视。其中,"龟卜"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当时龟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赋予了龟神奇性,认为龟是传达天命的使者,用龟占卜灵验无比。与其他占卜方式相比,龟卜可以作为传达天命的有效工具。于是,在西汉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龟卜"作为"君权神授"的工具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结合《史记·龟策列传》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分析,其记载不可避免带有官方的天命色彩,故而"龟卜"在《史记·龟策列传》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释“”———兼论《公》中之“公”自保利博物馆 (polymuseum)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以来 ,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界于其铭文读释和文物价值 ,大部分已取得一致看法 ,唯有个别文字的读释尚存在分歧。如“公”之“”字 ,李学勤先生释“”为“遂” ,裘锡圭先生读为“豳” ,美国学者或以“X”代之 ,以示不能确定。近来 ,刘雨先生著《豳公考》一文 ,认为该字应读“豳” ,“读为‘遂’肯定是错误的”。①笔者近期亦对此字进行了一番分析比较 ,并考稽史料 ,发现该字实为“燧”字 ,青铜器应称为“燧公”。李学勤先生…  相似文献   

7.
诏安县地处福建省南端闽粤交界处,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这里历史悠久,至今已历470个春秋。历代人文荟萃、文风炽盛。诏安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唐开元年间“以书画之凤阁”始开诏安书画风气之先河,从明末的沈起津、徐登弟、方映辰到清代的康瑞、刘国餐、谢棺樵、沈瑶池到当代的林林、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等先后出了一大批书画名家,形成“诏安画派”,活跃在全国各地、海外各地,在群艺中独领风骚。1993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诏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相似文献   

8.
三、早期儒家学派 在中国文化史上,孔子开创了大规模私人讲学,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也仅是其中的一家,当时并未显露出它在学术上、政治上占有什么特殊地位。儒家学派在传授过程中,也没能保持内部的完全一致。据《韩非子·显学》说,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八个流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他们有的也撰述著作。在《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中就记有《子思子》、《曾子》、《漆雕子》、《孙卿子》(即是《荀子》)等书。这些著作当时并未被视为经典,有的甚至不久就失传了。又据《荀子·非十二子》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子思之儒和孟氏之儒实属一家,只是时间上先后相继。另外,从文献记载看,韩非所说“儒分为八”也并不准确。实际上,孔子死后,子张、子游、子夏、有子、曾子等在儒学中都比较有影响,以后的子思也有著作。至战国中后期,由于孟子、荀子的论辩,使得儒家在孔子之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班固创作《汉书》,至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完成纪、传部分,至其去世时仍未能完成《汉书》全稿。《汉书》未完成稿后由班昭等对其进行整理、校勘,并续作,形成后世流行的《汉书》全本。《汉书》真本和《汉书》流行本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刘之遴所校《汉书》古本所呈现的特征与《汉书》的创作状况和所处时代相符合,并非伪书,而为《汉书》真本。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周振鹤一我在《秦汉风俗地理区划》(载《历史地理》第十三辑)一文中,根据各地的风俗地域差异,将西汉各郡国分为三大风俗地域。这三大风俗地域的根本差异如果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内容:黄河中下游...  相似文献   

12.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古曰:“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歌唱的动机源于由感而发,曲源于心,歌随于情。《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歌唱起于先秦的猎歌,随后出现的宫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 ,邓云乡先生在《吴宓与王国维——静安先生自沉实录》一文 1中是否定“殉清”说 ,而赞同“殉文化”说的 ,拙文《也谈王国维的死因》2 (以下简称“《也》文”)对此提出异议 ,认为中国文化之遭遇“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至 1 92 7年已有“数十年”,“殉文化”说既无法回答“为什么王国维经此‘数十年’不死而到 1 92 7年才死”的问题 ,也无法回答对王国维遗书中“再辱”之语“该作何解释”的问题 ,而“殉清”说则足以回答这些问题。最近 ,邓先生又发表《静安先生死因之谜——奉答蔡仲德先生》一文 3(以下简称“《答》文”) …  相似文献   

14.
一“知人论世”的理论命题,最早是由孟子在一次谈话中随意提出的,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之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相似文献   

15.
《寓言》是《庄子》书中探讨言、意关系的重要篇章。“罔两问景”和“老聃教阳子居”为是篇最后两章。关于“罔两”之意 ,向秀所言“景之景” ,是正确的 ,在《寓言》篇中它指老子所谓的“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本篇的“阳子居”其人 ,就是遭孟子猛烈抨击的杨朱。《寓言》篇述阳子居得老聃教诲而改变孤傲态度 ,变得从众从俗 ,在思想逻辑上与庄子的言意之辩亦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6.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同一篇文章常常存在于多种地理方志文献中,而这些方志文献存在着节文与全文之分。以《全宋文》为例,其中的很多文章即源自地理方志文献,而《全宋文》编者在采录时有时会因疏忽而采其节文,忽略其全文。本文以宋代佛教寺院碑记文为例,根据地理方志文献,对沈辽《复放生池碑记》、杨幼度《重修法喜寺记(略)》、莫俦《淀山建塔记》、闻人符《灵池寺重建大佛殿记》四篇碑记作了补充修正。通过对《全宋文》节文与全文问题的简单辨证,笔者意在提醒学人在利用《全宋文》时,在阅读方志文献中的文章时,应该仔细核查、辨析,防止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崔爱梅 《职业圈》2007,(4S):203-205
《论语》一书距今年代久远,读起来难度极大,文章主要选取《论语》中的典型例句,阐释了“之”做代词、助词、动词的不同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汪早容 《职业圈》2007,(11S):64-65
文章根据实际教学,围绕如何讲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指出教师在“讲”功上要有新突破,提出了“添油加醋”法、“谈‘情’说‘爱”’法、旁征博引法等一些“活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讲课方法。  相似文献   

20.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