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独生子女有一个麻烦,它是一次性给了你一个孩子,甚至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唯一的孩子在不知觉中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机会的唯一促使今天的父母对孩子教育重视的同时也极易陷入过度教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那天下午,孩子们正在分组进行表演游戏,宇宁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跟我说:“林老师,力文不愿意扮大灰狼,我们的游戏玩不成了,快去帮帮我们吧!”那天,恰逢有人观摩,我快步走到力文面前,用半劝说半命令的口吻说:“力文,你怎么了?小朋友都在等你呢!来,快带上头饰!”他撅着嘴说:“我不愿扮大灰狼,他们每次都把大灰狼这个角色给我演。”我摸摸他的脑袋劝说道:“你再扮一次行吗?下次再和小朋友商量换角色,好吗?”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勉强地加入了游戏。游戏结束后,力文跑来对我说:“老师,下次我真的不愿扮大灰狼了。”“为什么?”“大灰狼老被人打,有时我求他们放了我,他们还是一直追我。”这句话令我深思。是啊,假如我当时能耐心地问明缘由,并积极地参与游戏,带头把这个性格鲜明的大灰狼形象生动、活泼地塑造出来,力文和其他孩子肯定会被吸引,而不会认为这个反面角色演起来太单调而排斥它,更不会伤害力文参加游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发出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叹:孩子不听话!当爸爸妈妈的要孩子做一件事,比方说让他倒一次垃圾,或是刷一下牙,孩子都会脖子一拧,说一声“不!”我们从观察和研究中不难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常常不在孩子身上,也不在父母说的“话”本身有什么不对,而往往在父母自己没有把“话”说好。合理的要求,不恰当的表达,结果使孩子不肯听话。因此,欲使孩子“能听话”,父母必须懂得应怎样“说话”。父母说话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出的是“要求”,那么就不是“请求”。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按照人际交往与家庭教育的原理来看,“请求”和“要求”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看来,请求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要求则是不可选择的,是必须照办的。因此,要让孩子听话,我们必须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杨莉 《中华家教》2014,(Z1):106-107
如果孩子能够放松地成为他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在爱的滋养中,他们都会成长为有爱又有能力的人,独特而充满激情和创造力,享受生命,同时也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使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性格特质,大多数情况都是源于自身的恐惧。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某些性格的人在社会上受欢迎,某些性格的人会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被人欺负,也许这些情况就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了。他们爱孩子,当然害怕孩子成为容易遭受欺负的人,因此他们会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5.
<正>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她)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种有用的机器,面对社会经济空前的飞速发展,物欲的极度膨胀,享乐主义的盛行,一家一个宝贝孩子被几代人精心地宠着、呵护着,父母只希望孩子有优异的成绩即可,其他方面他们都愿意越俎代庖。殊不知这样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一代孩子。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下,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如好吃的好玩的都要依着自己,任性自私,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不愿意吃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不断攀升,父母的角色发生了某些变化,父母本应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现在却更像一个关注孩子学习的教师。大多数父母的职业与教孩子学习学校的课本知识无关,所以他们大都是勉为其难地做着这项工作,而把自己应当做也擅长做的工作丢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做的是与“人”有关的工作。本期杂志在这方面聚焦了几个视点。视点一: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孩子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听起来有些空泛,但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家训中的“仁爱”教化》一文介绍的郑板桥的做法却不是那么玄。他指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是养…  相似文献   

7.
很多父母都喜欢说这样一句口头禅,“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啊。”边说还边摇头,仿佛教育孩子是头等苦差。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如果你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头疼的事情,那么孩子们一定也会觉得接受你们的教育是一件糟糕的事情。那么,我们不妨学一学韩国第一妈妈张炳慧,将养育孩子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做一个幸福的妈妈,然后把幸福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  相似文献   

8.
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照顾我,我却从未帮父母做过事,我好想为父母也来一次服务。机会终于来了。那天,我趁父母不在家,便暗暗下决心要为父母做  相似文献   

9.
宁波读者小田来电问:“我们发现孩子对人对事缺乏感恩的心,似乎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教育他理解父母,理解他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父母、对待他人和社会呢?”主持:“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学会尊重他人。下面,我们看看杭州市的部分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相似文献   

10.
正应该把春节当成一次非常好的锻炼孩子社交能力的机会,其实这也是一次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与人交往并进退有度的机会,当然,还是考核你养育水平的机会。春节是一场"见人"大战。这对于害羞宝宝,或者是"好战"宝宝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怎么能让人不说自家养的是熊孩子,但又怎么能不让"熊亲戚"气哭或者吓哭了咱家的宝贝?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次挑战。让"小害羞"更有安全感我们需要提前告诉孩子将要去哪里、做什么、见到谁等,但是,突然进入一个人多且噪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5,(11):22-23
父母是最可能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因为时空的接触;父母也可能是最不了解孩子的人,因为年龄的差距,因为立场的不同。于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犯错时,父母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是这样吧”的解释。所谓“对症下药”,如果父母根本不清楚孩子的“为什么”,又怎样去进行“怎么办”呢?那么蹲下来,做一次视角上的“小孩”,做一次养育的学习,与孩子共同体验一份成长吧——  相似文献   

12.
正所有的父母都没有经过专业学习,所有的孩子也都不一样,所以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可以照搬。怎样做出色的父母,每个人都是一路摸索一路尝试。但是有些基于儿童发展观的父母角色定位,还是可以借鉴的。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段,父母的角色会发生些许变化。孩子还是婴儿时,我们可能更多要做的是照顾和保护,随着他逐渐长大,育儿也变得更加复杂,父母的身上也有了更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祁陶宇 《家教世界》2022,(Z2):78-79
<正>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曾在2006年初就中、日、韩三国家长对幼小教育的期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家长对子女受教育抱有的期望值最高,韩国家长的期望高于日本家长,日本家长的期望值最低。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标题“做平凡的父母,育不平凡的孩子”“普通孩子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人”“什么样的父母注定养育出不平凡的孩子”等等,无论是平凡或不平凡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然而很多时候都注定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14.
<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父母就肩负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诚如国外一名人所说,“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见得有做父母的资格”.那么,做父母的要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资格,成为一名出色的“第一任教师”呢?根据现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按照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着重从下列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相信“手”之家教理念会带给每一位家长以深刻的启迪。大拇指:表示赏识,意味着教育孩子要有恰到好处的赞扬。很多孩子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信心。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就要学会赏识和表扬。赞扬能开启孩子迈向成功的大门。食指:表示指引,意味着父母要做孩子成长的指引者。我们喜欢说“: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笔者认为这句话应该倒过来说“:父母是孩子的未来。”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高度”影响着孩子的“高度”。“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正确的指引决定着孩子成长的方向。父母自己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2005,(10):30-30
我一直记得一位家长的话——“为人父母是一门艺术”。他说当父母的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要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说了很多,我的感触也很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的性格品行和思维方式总体上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为人父母与家庭教育的艺术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常的家庭中,有父亲也有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应是父母共同合作。但是生活的事实经常是父亲忽略了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者角色,放弃了做父亲的乐趣,成为一个“工作人”。本栏目旨在呼吁父亲参与家教,让父亲成为真正的父亲。主持人/刘秀英独生子女的特殊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尤其困难。孩子们面对的是占多数的成年人,而父母所有的愿望和关注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对于孩子在任何一方面表现出的失败他们都极其敏感。这些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成长得完美,使父母高兴。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成功的过分依赖可能使孩子不容易独立于父母…  相似文献   

18.
狼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们聪明,性格坚韧,富有攻击性,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少作家都曾为它们做过文章,其中不乏对它们的赞扬和歌颂。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不得不有点“狼”的精神。美国父母深谙此道,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给孩子灌输危机意识,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在父母的这种奇特的养“狼”教育下,美国小孩子不畏困难,充满竞争意识,一个个都具有“狼”的坚韧和顽强,不达目的不罢休。美国的孩子尚在年幼,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活动。小孩子长到1岁左右能吃饭时,父母就将其捆在一个小椅子上,面前摆一张放…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启迪和滋养着孩子的童年,指引和督促着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影响孩子的一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教育家陈鹤琴就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指出,人们是要在做父母之前先学习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的,也就是说如同孩子需要教育一样,父母也不是天生就能胜任的,父母应该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为人父母。  相似文献   

20.
阿雨:也许别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娇生惯养,但我们不。作为教师,我们夫妇深知从严教子的益处,即便于心不忍,也往往逼着孩子学着吃苦,所以,我们的儿子虽然才刚刚上小学二年级,但许多简单的家务活都能做,自理能力也比较强。然而,近来我们却发现,自从儿子在亲戚家住过一段时间后,他竟觉得我们对他太苛刻,不爱他,这使我们非常伤心。请问,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儿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呢?杨尚仁、蔡玉梅老师:让孩子体恤父母育子的苦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们夫妇的教育方法,阿雨感到非常好,也的确值得许多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家长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