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即”意思是立即 ,副词。例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间、俄、俄而、须臾、斯须、顷刻、少顷、少时、少间、俄顷”意思是一会儿 ,副词。例如 ,“扁鹊见蔡恒公 ,立有间”(《扁鹊见蔡恒公》)、“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斯须就毙”(《促织》)、“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狼》)、“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 ,一狼径去”(《狼》)、“少间 ,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俄顷风定云墨色”…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3.
FF4:烟花推销商(“牵你的手去感觉烟火最迷人的季节”《烟火的季节》)。4inlove:接线员(“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一千零一个愿望》)。D戴佩妮:广播播音员(“外面正在下着雨,今天是星期”《你要的爱》)。刀郎:酒鬼(“那夜我喝醉了拉着你的手胡乱的说话”《冲动的惩罚》)。动力火车:恐怖分子(“当地球不再转动,当天地万物化作虚有”《当》)。A阿杜:英语教师(“Hello”《Hello》)。阿牛:动物园管理员(“无尾熊抱抱”《无尾熊抱抱》)。C蔡依林:美学艺术家(“人不爱美天诛地灭”《看我72变》)。陈冠蒲:富翁(什么都…  相似文献   

4.
一、表过去已相当于“已经”。①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召陈平。(《鸿门宴》) ②天下已定。(《过秦论》) 既相当于“已经”。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始皇既没。(《过秦论》) ③既加冠。(《送东阳马生序》) 二、表现在今相当于“当今”、“现在”。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赤壁之战》)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方相当于“正”、“正当”。①方是时,吾之力尚足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余心方动欲还。(《石钟山记》) ③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正相当于“正当”。①正西风落叶下长安。(《满江红·和郭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6.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7.
《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周成王“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举“殷王中宗(太戊)、及高宗(武丁)、及祖甲(帝甲)、及我周文王”四个王作为“无逸”的典范。四个王各有其“无逸”的具体表现。周文王“无逸”具体表现之一,是“卑服,即康工、田工”。“服”,应该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为“事”(动词),《尚书》中“服”解为“事”是常见的,如《盘庚》“不服田亩”、《康诰》“子弗祇服厥父事”之类。“康工”应如郭沫若同志《周易之制作时代》(见《青铜时代》)解为“糠工”,“康”是“糠”的本字,“康(糠)工”就是春米的劳动。“康工田工”和《无逸》一再说的“知稼穑之艰难”相应。  相似文献   

8.
《离骚》云;“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喟凭”为楚语,连读为词,乃慷慨愤懑之义。《淮南子·修务》云:“发愤而成仁,(忄胃)凭而为义”(“(忄胃)”原讹作“帽”,下引高注同;此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改),“(忄胃)凭”即“喟凭”,与“发愤”对文,义亦相同,故高诱注云:“(忄胃)凭,盈满积思之貌。”又作“(忄胃)恲”,音同之异文,《广雅·释训》释为“忼慨”,“忼慨”,即不得志之貌(《说文·心部》)。“(忄胃)”字不见先秦他书,经传多作“喟”。《说文》无“(忄胃)”字,而《口部》云:“喟,大息也,从口、胃声。嘳,喟或从贵。”《方言》十云:“沅澧之原凡言相伶哀谓之嘳。”知其为楚语。又,“凭(憑)”亦楚语,见《方言》二。连词作“喟凭”,以状愤懑不平之意;此正《离骚》所用。又,从屈赋辞例看,“喟凭心”盖本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0.
继《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的先后问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先生领衔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隆重推出。《教程》分“诵读”和“品读”两个系列共六个分册。“诵读”系列有《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其编写体例为:每首(篇)诗文后有“注释”“译文(诗)”“品味”“背诵”。“注释”简洁明了,极具权威性;“译文”生动流畅,尤其是译诗,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白话诗词;“品…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2.
“上杭马林兰藏板”的《一年使用杂字文》系“林梁峰先生著”,由家父收藏。 编著者林梁峰,据《武平县志》,原名“林宝树,字光阶”,梁峰是他的号。福建省武平县武东乡袁畲白泥田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注一)。“康熙38年已卯”(公元1699年)由“居乡者”以“举人选授(奉天)海城知县,(因道远)不赴”。其著作则有“《梁峰诗文选集》、《四书大全摘抄》(《通志·经籍》、府志《文苑》书目)、《一年使用杂字》(采访册,刊存)”。  相似文献   

13.
1.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六则》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卖炭翁》3.还(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调转。)《扁鹊见蔡桓公》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狼》5.已: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同“矣”,了。)《弈喻》6.火:出门看火伴。(同“伙”,伙伴。)《木兰诗》7.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帖”,涂抹)《木兰诗》8.坐: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口技》  相似文献   

14.
“县官”一词,屡见于《史记》、《汉书》。如: “元鼎元年,遂坐卖宅县官故贵, 国除。”(《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 (《史记·平准书》) “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 (《汉书·武帝纪》) “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汉书·张陈王周传》) “令丞相用事,县官信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其例多至不胜枚举。通而观之,《史》、《汉》中出现的“县官”一词,不外有两种  相似文献   

15.
一、反训词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 为了便于讨论,先酌举数例于下: 例一、乱。“乱”有“紊乱”(甲)和“治理’(乙)两义。甲义如.“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微子》)“勇而无礼则乱。” (《论语·泰伯》) “内以自乱,外以惑人。”(《荀子·解蔽》)乙义如:“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尚书·微子》)“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解蔽》)  相似文献   

16.
报春(散文,署“端木旗良”) 1989年1月初作于北京。一九八九年 “制版影印”。 原科1989年2月20日台湾《联合报》第x版(副 原刊1989年l月21日台湾《联合报》第x版(副 刊)。 皿字(书法,署“端木蒸良”) “手迹影印”。 原刊1989年i月27日出版‘丹东满族》(x刊) 第一期。 题字《辽北诗报》(书法,署“端木赎良”) “手迹影印”。 原刊1989年1月《辽北诗报》第x版. 为王抗生著《吉样图案》序(署“端木旗良”) 收1989年l月轻工出版社出版的《吉祥图案》 内。 为《豫园新咏》题诗(l日体诗,署“端木敷良”) “七律”一首. 收1989年1月上海同济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18.
大量优郁的词句,如“泪湿罗衣脂粉满”、“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欲语泪先流”(《武陵春》)、“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萧》)、“两处闲愁”(《一剪梅》)、“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绎唇》)、“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等,给我们绘出了李清照凄婉哀怨、弱不禁风的文学形象。这是社会的风雨飘摇、个人的坎坷遭际在作品中的反映,也是自花间、南唐以来“诗庄词媚”的传统以及词人对词“别是一家”(《词论》)的严格定义所框定的。然而,在她“茕独凄惶”  相似文献   

19.
《楚辞·天问》:“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 何勤(堇)子屠母,而死(尸)分竟地?”这最能揭示原始《九辩(变)》《九歌》之神秘功能而旧解皆误。勤读为“堇”。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乙本《老子》“用之不堇”,今本俱作“勤”。堇即(?),训为旱馑。古旱堇字汇如饉、艱、難、熯,(日堇)等都与乾旱有关,《说文》卷7日部:“(日堇)、乾也。耕曝田曰(日堇)”。勤字从力,力是锹锸,勤之语原应有“耕(日堇)田”之谊。然则“勤子”就是  相似文献   

20.
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解释各异,众说纷纭。余冠英先生释为“莲叶盛密的样子”。(见《乐府诗选》)许逸民等先生解为“叶浮出水面,挺秀鲜碧的样子”。(见《乐府名篇赏析》)高峰、孙桂清先生注为“指莲叶茂美、饱满劲秀、挺立于水面”。(见《中国古代诗歌精品》)《辞海·语词分册》及《辞海》(89年版缩印本)皆训为“荷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