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质和特点,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白沙用道家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完成了自己理想境界的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智慧中散发着浓郁的道家品味。  相似文献   

2.
“孔颜之乐”源于《论语》。宋明时期,诸多理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宋明理学家对“孔颜之乐”的探讨都是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对“终极乐地”的追寻,并没有从实质上讨论《论语》中的“孔颜之乐,所乐何事”。《论语》的原文和诸多注解,均将“孔颜之乐”理解为“贫而乐道”之乐。“孔颜之乐”是在以道为核心的生活中自然呈现的生活状态。“孔颜之乐”源于个体对道德的追求而产生的内在自足,从而实现了对外在世界的超越。孔颜所乐之事贯穿于有关“道”的生活的始终,主要体现在学道之乐、行道之乐及与道相合之乐。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4.
茶,集天地之灵气,纳山川之秀丽。茶所包含的清雅、高尚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俗话说得好:"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清茶滤心尘。"以茶文化培育人生情操,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茶品、茶韵、茶德、茶风融入到社会廉政建设中,对于弘扬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茶文化深受各朝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从茶到茶文化的形成深刻体现出了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儒、道、禅"思想在茶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各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为切入点,细数中华茶文化的道德价值体现,望能促进我国道德价值文化体系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论》为王宗岳所作。研究认为,太极拳论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太极拳论是传统文化中儒道合流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与太极拳定名的关系,儒家"时中"思想与中正安舒之道,道家"时变"与舍己从人的原则,以及"所以一阴一阳,道也"与以拳悟道的关系,探究理学思想、道家思想在拳论拳理的上的体现。力图在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对《太极拳论》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6.
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老子开创的,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反对战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文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本文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7.
陈白沙以主静作为自己为学的宗旨,而这一宗旨,是白沙以自己的行为修养而加以求证的。正是这种内向观察的方式使白沙由静坐入手得到的最终体悟具有了反求自身、个体实践、直觉顿悟的显著特点,并且在这些特点中洋溢着浓厚的道家气息,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变换角度”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得出尽管宇宙不断变化而人类与天地却同样永存的结论。人在山水之乐中逍遥适意,与自然合一,也就达到了“瞬间”与“永恒”合一的境界。超然旷达的佛老思想构成苏轼文化性格的重要方面,它又植根于本身乐观的天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儒、道、佛,也就是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家学说支撑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儒、道、佛各自的精神实质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有余为害者""凡夫即佛"。在功用方面,儒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最合适,道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身体的关系最合适,佛家学说用来处理自己与心灵的关系最合适。也就是它们分别协调社会关系、自然关系和心理关系。本文从"生存"方面对儒、道、佛的思想进行对比,为理解传统思想理论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其惊人的文学创作天赋,也透露出其睿智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为辅,儒家有为的教育思想现是其整个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础.他对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对教育最高境界--培养君子的孜孜以求,以及他对自然审美的教育内容的独到论述,丰富了中固古代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实践、强调创新、提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陆峰 《职大学报》2010,(1):84-85
开放型的美术教学模式,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的有机结合,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体现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交融的文化情景。这为学生创设开放性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了主动发展的天地。同时,为探索美术教学更为理想的教学境界,对教师提出了更全面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解析"人文奥运"理念对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人文奥运的本质,认为北京“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以人为本;体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追求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与融合;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倡导社会、人、自然的三者间的和谐发展五个方面。认为北京“人文奥运”理念对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可以有效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与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融合;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的《名人》塑造了一位视围棋艺术为生命的卓越棋手形象。这一形象具有著名棋手吴清源的精神底色,体现了围棋世界技与道的纠葛。追求与生命融合的道之境界,应是每一棋手毕生奋斗的目标。今天普及围棋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史记》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深受司马迁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采用“法天则地”的类比思维,寻找哲学启迪和理性升华,通过公理化方法构想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社会哲学的核心是德配天地,大德与天地同德,并贯穿于礼、乐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和社会思想之中。从自然之序得出人类社会应该有纪序,有纪序就必须有社会规范,“盛衰之道”在于德。希冀天人欣合,载物养生,万物俱荣,人与自然、人与人实现和谐同昌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一生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生涯中陇右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时期的诗作具有与其他时期不同的鲜明的个性。其成就的取得有诸多的因素,其中陇右地域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陇右的独特自然风貌、胡汉民族浑融、文化多元情境及不时出现的边烽紧急情势对杜甫这一时期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影响:激发了杜甫的诗兴,影响了杜甫山水诗的创作,陶冶了杜甫的心灵,升华了杜甫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主体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早期夏商尊鬼崇神文化蜕变为西周时期的人道设教,以至于没有像西方社会形成彼在性唯一神灵宗教信仰。后来,儒家将西周时期所产生的人本道德观引申推阐为社会的基本思想理论,对民族信仰文化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信仰文化体系,即以现实性的"相信"为其信仰的心理趋向;以"自然合理有价值意义的现实生活"为其信仰内容;以天人、人人、自我整体优化实现为其信仰的至高境界。独特的民族信仰文化体系,最终沉积为华夏民族久远以来特定的生存文化观念和人格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人学论说因与封建政治体制相融合而走向了道德化,使之包含的批判精神难于实践,因而必须从文化源头上探析中国人伦的特点,进而从儒学思想核心命题转变和儒、墨、道各家的贯通中,揭示中华文化中包含的人学思想。这其中,周初人天关系论、儒家大同论、道家出世说、墨家兼爱互助思想在交互辉映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追求,并为以人为本提供了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怀着对时代、社会和百姓的忧患意识,以道体为前提,以自然、无为为价值原则,以圣人与百姓的关系为主线,提出了道家与众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愚民"、"弃智"思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地武夷山古闽族变迁的历史和与吴越族、中原文化不断融合后的多元礼俗文化丰富多采,对武夷山社会文化生活产生广泛影响,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武夷山的整体面貌和综合实力.文章从古闽人留下的悬棺葬礼俗文化和蛇图腾习俗"敬"的思想内涵;传承和融合古闻人、吴越族及中原的礼俗文化;中原汉民族大规模南迁的历史,推动了中原文化在武夷山的传播和发展;集儒、释、道为一山的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礼俗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古闽族在历史上不断变迁融合的巨大聚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