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围绕“信”(忠实于原内容)、“达”(语言通达)、“切”(语言风格贴切)三字,通过对多部英影片片名翻译的比较分析,从中探讨翻译技巧,思考翻译原则与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医术语翻译应遵循信、达、切的翻译原则。“信”就是对原文的忠实,“达”保证了译语中的流畅,“切”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语中的色彩。作为合格的中医英语翻译工作者,必须做到对原文真正理解,并且对所译作品有高超的译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程度的中西医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文章着重介绍了英文歌曲翻译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基础上,刘重德先生进一步综合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的观点综合提出"信、达、切"的观点,好的英文歌词译作需要遵循恰当的翻译原则,旨在进一步促进对于英文歌曲翻译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翻译所要遵循的原则在理论界出现了许多观点,但都是基于传统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展开的,其中,"信"是最基本的但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条原则。它是指在各种翻译活动中(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应从"忠实"这个角度出发,力求寻找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最佳的翻译方法。文化对等意指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差异,尽量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图、思想感情等。  相似文献   

5.
说起英汉翻译原则,早在清末,我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概括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后来又有了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绛在谈论翻译的文章中通俗地指出:"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是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也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我想这就是翻译的"忠实性"原则。杨先生接着说,"至于如何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个别解决。"我认为,这就是翻译的"创造性"原则。而我在另一本书《翻译理论与实践》上看到的对于翻译的定义(彭卓吾,1998:128):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恰如其分地,等值地,确切地)转移到另  相似文献   

6.
"翻译主要是译义",这曾是翻译界达成的共识.可是,在文学翻译领域,再现原作的风格同等重要,还要保证译作的艺术鉴赏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张译片面强调"信",成译偏重"切",许译"信"、"达"、"切"统一,证实了这三个标准是理想译本的前提条件,因而这些名著必须重译.  相似文献   

7.
一、练前指导 文言文翻译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翻译目标:信、达、雅 “信”“达”“雅”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可以借用到文言翻译上。“信”就是忠实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达”就是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就是有文采,文意贯通。  相似文献   

8.
从严复提出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之后,人们不断地提出新的翻译原则和理论,但核心仍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就是"信"。但广告是以宣传产品并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为目标的特殊文体,因此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信"的原则。本文从西方修辞学的语言劝说目的角度分析、说明广告采取功能主义翻译原则的必要性,原语与译语两种语言文化不同,如采用"信"的翻译原则,则无法达到广告的劝说目的,因此翻译必须侧重其功能,舍弃"信",即忠实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邓炼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06-107
目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品牌翻译的适用性有诸多争议。从对"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内容入手,结合品牌命名的原则,对译者在品牌翻译过程中求"信"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品牌翻译的过程同样遵循"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信、达、雅"这一日译汉翻译标准的核心是"信",如何使译文能达到"信"则取决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把握住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把握住这句话的语境是什么。才能选择相应的日译汉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最终使译文"信、达、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信、达、雅”本是严复先生作为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三点标准,现多借用为评价翻译文言文的标准。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来具体解读“信”与“达”——就中学生来说,“雅”是较高的要求,此处不讨论——以期对考生有所启迪。“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要做到“信”,原则上必须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12.
徐家永 《新高考》2011,(Z1):24-26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的必考题,而且是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考题。遗憾的是,虽然要求翻译的句子难度不大,但很多考生还是翻译得不好,不能得满分或高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题?怎样才能得满分或高分呢?回答是:要遵循三大原则,做到八项注意。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即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原文的行文特点,要保持原文的风貌,也就是不"走样"。如果内容变化太大,或改变了原文的结构、语气等,那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达",就是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要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文文献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和母语水平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文提出在专业英语翻译时要坚持"信"为本",达"为先的原则,并把"功能对等"原则运用到专业英语的翻译中,做到不拘泥于原文的词性和语法结构,必要时可对原文的词性和句型进行适当转换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风格各异的译文。并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优劣程度。合理的翻译应该是正确理解原文,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界比较通行的方法,不仅能再现原文的意义,更能关照到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信、达、雅"三难说对翻译标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信、达、雅"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信"是最基本的,指译者要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达"是指译文要顺畅,"雅"是指译文要有文采。"三难说"主次有序,既提出了"达"对"信"的制约,又提出了"雅"对"信"和"达"的影响,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6.
王睿 《文教资料》2009,(9):39-40
自严复先生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以来,我国译界就从未停止过对此的争论。有人将其奉为圭臬,认为它言简意赅,客观全面;有人却认定它一无是处,将其部分甚至全面否定。本文以英汉诗歌自译为切入点,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信、达、雅",客观地权衡其利弊是非,肯定合理性,指出局限性。并基于对此翻译原则的讨论,提出切实有效补偏救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文用“信达切”的标准来评述姚乃强翻译的《红字》中文版本,最后指出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即“信”的基础上,姚先生的翻译更好地达到“达”和“切”的要求,是《红字》中文译本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8.
<正>把汉语翻译成英文,或把汉语中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语言翻译。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信,就是要忠于原著,不可以随意的增减内容;达,就是要忠于读者,也就是表意要清楚、流畅;雅,就是要忠于文学语言,语言要典雅、得体。一、直译的意趣1.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法规范和字面意思直接翻  相似文献   

19.
陈红 《中学文科》2008,(8):42-42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定会考翻译。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信”是忠实原文;“达”是行文流畅;“雅”是措辞典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具体翻译时,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20.
“信、达、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思想,我国翻译实践家们历来以此为翻译标准.本文摘取了《红楼梦》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第三回中三段译文进行了分析与评鉴,讨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遵循并运用“信、达、雅”翻译原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