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习》2005,(12):21-21
公孙龙是战国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名辩命题是“白马非马”论。他说:“马是指马的形状,白是指马的颜色,颜色既然不等于形状,所以白马也就不等于马。”他怕别人还不明白,又举例说:“‘买马’,当然买什么马都可以,不拘黄马、黑马。‘买白马’,那就不同了,非买白马不可,可见白马非马。”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公孙龙子·白马论》“白马非马”  相似文献   

3.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4.
《白马论》的主旨是用内涵论反对外延论的语义学。公孙龙在元语言层次通过内涵分析证明了“‘白马’非‘马”,对先秦语言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公孙龙在对象语言层次,试图反驳真命题“白马、马也”时,完全暴露了他理论的不足,充分表现了其“苛察缴绕”的辩者特色。“白马非马”绝非辩证命题。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倪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一位“辩士”。在先秦思想史上,他是著名人物之一,“离坚派”的领袖,以“白马”、“坚白”之辩名垂史册。然而,如何评价公孙龙其人,却成为引起历代逻辑学者和哲学家们论争的问题之一。常常有人以为公孙龙主张的“白马非马”,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因而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欺世惑众的诡辩家;也有人认为,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就是辩证法,因此…  相似文献   

6.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宋国之稷下辩士儿说最先提出的一个命题,可惜其学说没有直接保存下来。后来公孙龙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且著有《白马论》一文,第一次从逻辑上深刻地揭示了“名”的内涵和外延,论及了“名”在逻辑上的种属差别。公孙龙自己宣称,这是他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命题。但是长期以来,“白马非马”一直被某些人判定  相似文献   

7.
悖论作为思维的产物,是同人类文明的曙色一同出现的。从历史记载看,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的悖论。 (一)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家讨论名实关系时出现了悖论,其中公孙龙的某些悖论不仅广为人知,立论的方式也有代表性,故作为代表选择几则。“白马非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公孙龙子《白马论》)  相似文献   

8.
“白马非马”是由战国时期宋国辩士儿说首先提出,经过公孙龙大力倡说和充分论证,由此名扬天下的一个命题。对这个命题,当时就出现过极力加以反对的墨家学派,自先秦以来仍不断遭人非议,至今还有不少人以“白马不是马”或“白马不属于马”的错误解释,将其简单地斥责为违反常识、违反逻辑的诡辩。如现代历史学家杨荣国在其《中国古代思想史》一书中对这个命题议论说: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真不愧为辩者。他的《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都可称为有名的论辩之作。他的一些观点和议论与众不同,“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①一般人认为“白马是马”,他却说“白马非马”,②;一般人认为“坚白石三”,他却指出“坚白石二”③;一般人认为,“二有一”、“鸡足  相似文献   

10.
“白马非马”这个著名命题是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子提出来的①。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诡辩论的命题而遭到反驳和否定。例如韩非等人就曾提出“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②这一相反的命题来加以反驳。在后来的一些逻辑学著作中也都把它作为诡辩论来看待。我觉得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完全看做是诡辩论而加以全盘否定是不妥当的。现仅从形式逻辑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在认识同类事物本质属性方面是深刻的。我们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对个别的、具体的对象的认识总是比较容易的、肤浅的(就认识的阶段性而言),因此,人类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而必须进一步认识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哲学教科书在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引用了“白马非马”一例。对这个论断,教科书中提出异议,认为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没有看到白马和马之间的联系,所以是错误的。近读《公孙龙子》等文,觉得这样的引用有欠妥之处,因为: 一、“白马非马”是战国时代名辩学派的命题,也  相似文献   

13.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白马论》是公孙龙成名之作。“白马非马”的观点,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诡辩,有人指出是符合逻辑的命题。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的理由及其论证,进行了概括与分析,说明为诡辩辩护,也必将陷入诡辩。  相似文献   

15.
白马非马     
这是让公孙龙名垂史册的主要辩题。公孙龙是战国末年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游士、谋士和辩士。他有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和系统的学术观点,并为此积极地进行游说和论辩。据说有一次他骑马过关,官吏说:“马不得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守门士兵觉得白马还真不是马,于是放行。白马真的不是马吗?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马是具体的,有白马、黄马、黑马等。“马”这个概念就是我们从白马、黑马这些具体的马的身上,抽取其共同的特征(通过理性思维)概括出来的。那么,可见“马”概括了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白马是马的一种,特指白颜色…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7.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名家)。有一次他牵着一匹马通过关卡,守关的士兵说,牵马的人不准过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是一匹白马啊。”守关的人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公孙龙  相似文献   

18.
白马非马论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去了.……  相似文献   

19.
在《坚白论》中公孙龙使用“一二不相盈” ,在数术象征符号系统内抽象地表达了“坚白离”命题中实体 (一 )和作为范畴的性质 (二 )之间的关系和象征意义。而在《通变论》中他则“二无一” ,在算术符号系统统内抽象表达了实体 (两一 ,即二 )和性质范畴 (一 )之间的关系。同一记号两个系统 ,指称不同 ,而表达的意义真值相同。为区分范畴性质和具体性质 ,公孙龙又引入了左和右两个记号 ,强调别名由左右两个方面结合组成 ,因此白 马 =白马 ,白马≠马。另外 ,一方面其名是由右 (事物之本质规定 )所决定 ,因此白马 马。在《坚白论》中 ,他用归纳法论证 ,而在《通变论》中他却用演绎法说明。从“二无一”中推演出“二无右” ,进而“左与右二”而“右有与”而不变 ,把此篇推而广之 ,正论反论 ,步步深入地假譬取类 ,最后落实到名实得当的正名原则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公孙龙“白马非马”命题的论证逻辑,并且指出公孙龙《白马论》一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冲出习惯的藩篱,给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