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寄居”、“土居”等语为线索,考察宋代士大夫的社会性格。“寄居”是“暂住”的意思,《汉书》中就已出现,如《息夫躬传》记载:“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是极普遍使用的,但做为制度史用语,在其他时代则不多见。然而在宋代史籍、特别是《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寄居士大  相似文献   

3.
乾隆"钦定"了《四库全书》,"敕修"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御定"了《续文献通考》。《四库提要》和《续文献通考》正式判定明末出自井中的宋郑思肖《心史》为伪书。但这只是诬陷和谎言,却迄今还在蒙骗和贻误学术界。乾隆对郑思肖相当注意,有可能看过《心史》,且还写过关于郑氏的诗。《四库全书》中更是留下了《心史》为真的大量记述。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史》下卷称《宋元学案》—书,“初无定名,称法不一:或称《宋儒学案》,或称《宋元儒学案》,或以《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分称。”这是不正确的。黄宗羲作此书,有明确的题目,即《宋儒学案》、《元儒学案》是两部书。黄百家在《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碑传集》卷131)一文中讲到,万氏邀他进京修史,他“以先遗献遗命宋、元儒学案,宋、元文案四书未成,辞之”。这里讲得很清楚,是四部书,即《宋儒学案》、《元儒学案》、  相似文献   

5.
1、三味意指三种书的“味道”。三种书即经、史、子。典出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序》:“无若诗书之味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又如宋代李叔《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2、方寸本指心,后引申为心绪、思绪。如《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  相似文献   

6.
《古井》教后感贾德裕《古井》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古井》开篇抒情:“古井像一位温柔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抒发了作者对古井的深厚感情。不管是“村里的人”络绎不绝地取水,还是取水的人由于匆忙或欢乐事把“清凉可口...  相似文献   

7.
晋代王羲之撰文并书写的《兰亭序》、《黄庭经》真迹早佚,后世所传皆乃当时摹拓各种副本。其中《兰亭序》除《定武刻本》为最早外,唐摹系列推《褚遂良临本》为第二,然《褚本》中又以《颖井思古斋本》为最佳。或云《颖本》乃宋米芾临褚翻刻,历代争议颇多。“颖井《兰亭序》、《黄庭经》刻石”系唐褚临本,于万历年问出于古井,后虽毁于兵燹,但尚有残块存世,辗转千年流传,现归藏安徽省博物馆。校之新旧拓片数种,可见该石之沧桑变化。  相似文献   

8.
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和广东沿海,广泛流传着“沉东京,浮××”的俗语及民间传说,甚至还有指向海边的“东京大路碑”。老百姓总是会将当地某块海域指认为曾经的“东京城”,但是,地质科考却一再证实这些地区并不存在陆沉的城镇。将“沉东京”俗语的流传地标注在地图上,就会发现这是一张宋末“行朝”的流亡地图,此外,明代《闽书》也明确指出了“东京”与宋末行朝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历史与民俗考察可知,“沉东京”其实就是大宋王朝覆没结局的语言隐喻,相关传说则是缪勒所谓“语言疾病”的结果。沉东京传说以及大量的宋帝昺传说,承载着千百年来闽粤百姓对于南宋行朝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他们对于这一段悲壮历史的同情与哀思。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地方志就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地区史地学著作。它导源于《尚书·禹贡》,有两千年的历史。传世的《越绝书》,记载着东汉扬州部会稽、吴、丹阳三郡的山川、城郭、冢墓和纪传,约著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可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自两晋南北朝以迄隋唐,修志不断,大多称某某“图经”,也有以“志”“记”“录”“乘”“书”“略”“传”为名者,可惜现存完整者无  相似文献   

10.
蒲寿庚先世是居住在占城的阿拉伯人,明何乔远《闽书》卷152说他南宋初年徙居广州,因总理蕃客贸易,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商。最早记述蒲寿庚事迹的郑思肖在《心史》中亦说其家“富甲两广”。十二世纪末,岳飞孙子岳珂居广州,与蒲姓蕃客有往来,在其所著《桯史》一书中,说其居处“宏丽奇伟,益张而大,富盛甲一时。”  相似文献   

11.
《宣和遗事》中的“底”和“的”都兴宙《宣和遗事》又称《大宋宣和遗事》,书约著于宋末,即公元十三世纪中叶。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署名“学山海居主人”。《重刊宋本宣和遗事跋》云;“原本多讹舛处,复赖旧抄校之,略可勘正。版本甚旧,以卷中‘’...  相似文献   

12.
《古井》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写的是村里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是课文的中心所在,蕴含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赞美。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一问题由物到人,比较抽象。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抓住“取水”探品格要理解“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品格的”,首先必须让学生知道古井的品格。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通过描写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的情景,表现了古井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学习本段时,按以下两步…  相似文献   

13.
这个板书把读懂一篇课文的基本要求及《古井》一文的章法熔之于一炉,突出了本组训练的重点。教学中,讲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古井象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一句,提出:“课文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拎出下文(二至五自然段);讲读第六自然段时,抓住“故乡的古井啊,不仅……还……”一句,提出:“古井用什么来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为什么说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以综合、概  相似文献   

14.
宋版"四经四史"之书为海源阁镇阁之宝,杨氏独辟专室储存,名"四经四史之斋"。而"四经四史"当为宋刻《毛诗》两部、宋刻《三礼》各一部、宋版《史记》三部、宋刻《两汉书》各一部、宋刻《三国志》一部,若依王绍曾先生等订补所载,宋刻元明递修《两汉书》各一部亦应计入"四史"之中,于是"四经四史"则为十三部珍本典籍。  相似文献   

15.
《古井》讲的是一口古井常年为乡亲们提供泉水和乡亲们常年帮助一对老年人挑水的事。作者用充满感情的文字,由井到人,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这课,可采用“一提二抓三学四解”的方法:“一提”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这个学习目标成为这课教与学的指导思想与训练重点。《古井》这课的学习目标可定为:抓住重点句段,做到边读边想,善于提问解疑,仔细体会受教育。“二抓”就是要抓住课文重点和抓住训练重点。《古井》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为了突出这个重点,使学生更透  相似文献   

16.
宋版"四经四史"之书为海源阁镇阁之宝,杨氏独辟专室储存,名"四经四史之斋"。而"四经四史"当为宋刻《毛诗》两部、宋刻《三礼》各一部、宋版《史记》三部、宋刻《两汉书》各一部、宋刻《三国志》一部,若依王绍曾先生等订补所载,宋刻元明递修《两汉书》各一部亦应计入"四史"之中,于是"四经四史"则为十三部珍本典籍。  相似文献   

17.
试题研究古代的“历史”两字,从未连用过,只称“史”。在甲骨文中,有史字出现。《说文解字》解释:“史,记事者也。”据此可知:“史”者,开始并不指哪一本书,而是指人——指从事史事记载的史官。传说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就有史官,叫苍颉。从广义来看周代大多数文官都可以称为“史”的,他们的工作并不限于记言记事,其他如祭祀、天文、历法、艺术等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我国最早的史册,称“志”、“书”,而不称史。《南史》、《北史》都是唐代李延寿所撰。唐代刘知几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也称“史”。自此,宋、元、明也都称“史”。司马迁曾经说…  相似文献   

18.
《宋会要辑稿》兵七之三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五和卷十六、《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玉壶清话》、《能改斋漫录》等书都记载了宋代在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闰十月至十一月采纳江南进士樊若水“请造浮梁以济师”的建议,在采石矶(今安徽当涂采石矶)长江江面上修浮梁一事。这些史料已被史学界发掘并引用。1983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刊登王曾瑜先生的《宋代横跨长江的大浮桥》一文,就根据以上史藉和现代水文资料,详细论述了采石矶上建造浮桥的经过,桥的构造、宽度及“济师”的作用,并说:“在世界古代史上,建造如此长跨度的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诗集传》一书,是朱熹受有宋一代疑古思辩之风影响,继欧阳修、苏辙、郑樵三氏开《诗经》学怀疑派之先河后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书虽每间采毛、郑之旧说,“也还有几分道气”(傅斯年《宋朱熹的<诗集传>和<诗序辩>》),但却坚持自己《诗》、《序》相分,以《诗》说《诗》的原则,不把诗和史妄加牵合,遇不解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3)
《宋书·袁粲传》中记载过这样的寓言:从前,有某国百姓一直饮用着一眼山泉里的水,其国王则饮用井水。一天夜间,仙人在这山泉里撒下致人疯癫的药,使之变成了“狂泉”。结果,该国众百姓全都疯癫了,惟饮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