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看了《南风窗》几期文章,感到不错,办得很活。文章别具一格。”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如是评说。一位报业行家说:“过去,我们这些新闻出版界的人都有一个愿望,办一份真正有特色的新杂志。如今看到《南风窗》,我们都说:有了,就是它!”它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刊物,获得如此好评? 《南风窗》是一份新闻性、社会性、综合性月刊。打开创刊号,扉页上的《告读者》,谈的不是自己创刊的主旨,而是刊物发起的一项活动:《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文章说: “假如您是市长,您想为广州做什么好事呢?”“假如您是市长,您有什么兴利除弊的措施要实施呢?”“广州的事情是大家的。想,要大家一起想;做,要大家齐心做。这是一篇不是发刊词的“发刊词”,它告诉读者,《南风窗》是大家的刊物,是大家发表意  相似文献   

2.
就像是三座界碑,“从前”“现在”“未来”,轻而易举就将漫漫的岁月长河划分成为简洁明了的三个阶段。当我们站在“现在!’这座界碑回望“从前”时,那条悠远而漫长的时间隧道里漆黑一片,让我们的视觉出现了盲点。在那个似乎遥不可及却又充满神奇诡秘的世界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出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又诞生过什么?带着探询的好奇和冲动,我们迫不及待地让时间倒流,竟然惊讶地发现,  相似文献   

3.
为校对立学     
《图书校对学》出版了,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主任周奇先生在《出版发行研究》上撰文说,《图书校对学》的出版,“实现了现代校对学‘零’的突破”。作为本书的主编,感到欣慰。回顾过去,在为校对立学方面我们作了些什么,学到了什么?瞻望未来,在校对学的研究上还要做些什么? 一、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梁俊 《大观周刊》2012,(41):342-342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出发点,即“为什么学”,“为谁而学”。美术后进生很多是为了躲避文化课的“狂轰滥炸”而选择的他们本以为课堂很轻松的专业课,当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专业课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就开始有了抵触情绪,认为学习美术是“为高考学”、“为父母学、为老师学”。成绩不好要么是没有美术天赋,  相似文献   

5.
在1977年高考的语文和政治试卷里,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病句: ①什么是“众寡悬柱(殊)”?就是大量寡妇不想活了悬梁自尽。②“四人帮”想要篡党夺权,真是胆大包天,吃心忘想! ③党中央一拳粉碎了“四人帮”,为民除了大粪,避免了一次大出血。人们读到这样的句子,难免会哭笑不得!怎么,堂堂的高中毕业生,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可事实就是如此。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由于考生掌握的语词太少,未能用词准确表达概念的结果。例①将“殊”误认为“柱”,再经解释,便与“众寡悬殊”的概念大相径庭了。例②由于将  相似文献   

6.
张抒 《档案管理》2005,(5):89-89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新千年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就是还没有成功,人才就死掉了。龚自珍自然算得上是人才,就凭这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激起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感叹啊!人才嘛,没有个性,哪能叫人才?“不拘一格”承载了人们对人才的多少期盼和渴望!“人才们”常常埋怨,社会不公,  相似文献   

7.
李静 《青年记者》2005,(3):41-42
有一首歌,《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唱的时候又拍手又跺脚,很适合大家一起唱。其中一句歌词我最喜欢,“假如幸福就应该让大家知道”。而我在唱的时候一直很犹豫,幸福真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吗?我理解的幸福应该是夜深人静时,自己躺在温馨的床上,在回味中偷乐,却怕被别人冠以“你太幸福了”的评定。  相似文献   

8.
“假如我是一个顾客”,“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假如我是一个乘客”,“假如我是一个……”一些商店、医院、公共电车汽车等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行业、部门,都常常提出这样的口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我以为一个新闻记者,要想写出人民群众喜欢读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报道,也应当学习这些部门的做法,时时想想假如我是一个读者,我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9.
同志们:今天来参加我们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文管会的同志让我讲一讲。我对文物工作不大熟悉,没有很多话要说。要讲,就讲讲当前的形势,讲讲文博图工作的重要性和如何进一步把文博图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在四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对大家一年工作的希望。首先讲形势。为什么要讲形势?现在有些人,对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们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四化目标提出来了,究竟有没有希望?信心有些不足。有的感到工作进  相似文献   

10.
偶尔翻翻报纸杂志,无意中找到了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宣传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报道,开头或结尾常有这类话:某某同志被大家称之为什么。假如是管财务、看仓库的就称他为“铁算盘”、“铁锁”;假如是自学成才或做好事的,就是什么“业余书画家”、八十年代的“活雷锋”、“编外律师”等等。不管怎样,总有一顶“高帽子”戴在先进人物的头上。  相似文献   

11.
题外的话提起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大家部会欣然领受的,因为,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如果把问题提得具体一些,譬如,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的文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皱皱眉头:“有必要吗?学得了吗?”回答是:“大有必要!用处很大。”道理不必多说。为了帮助同行的学习,我试图从一些具体问题上去作些介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读几本新闻学方面的教科书或者文章,但感觉从中没有多少“学”的感觉,那是现有的研究氛围、研究能力和研究积累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就像早年我们不能因为炼金术没有什么“学”的感觉,而不承认有“化学”和“物理学”一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高儒云 《大观周刊》2012,(4):161-16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问题,布置作文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哀叹声一片!批改作文时,更是惨不忍睹!大家都知道: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说话,写文章。21世纪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每天面对的是21世纪的“主流”,我们又怎能放过任何一块“宝玉”,因此,转化作文后进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8月份,新疆军区某药材仓库用5天时间组织报道骨干深入学习领会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使报道骨干深刻理解了《讲话》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吃透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学习中,为使大家真正“钻进去”,仓库依据辅导书籍,将梳理出的30个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16道学习问答题印发人手一册,组织进行了集中自学、导读、串讲和专题辅导。大家把学习《讲话》与清理思想、更新观念结合起来,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学习创新的理论,越学越感到“七一”重要讲话价值重大,越悟越觉得其内容丰富,新意无穷。为使大家真正“深下去”,仓库引…  相似文献   

15.
2001年12月11日,当中国经过15年旷日持久的谈判,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候,我们既感到兴奋,又感到紧张;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惶惑: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承受外国企业巨鳄的冲击?中国的老百姓能不能享受到入世的好处?弹指一挥间,中国入世已有三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的经济没有垮掉,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GDP增长了25%,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创造了罕见的历史奇迹;中国的企业没有被淘汰,相反还在国际市场上如鱼得水,游刃自如;中国的老百姓也没有出现大批失业的现象,相反还能悠闲自在地开洋车、逛洋店、喝洋酒……尤其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国的代表现在也能坐在日内瓦的世贸大楼里,审查包括欧盟在内的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的贸易政策,以便促进中国与各国的贸易关系。但是,我们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实际上,入世的头三年,中国还是处于“过渡保护期”,许多行业并没有全部开放。因此,我们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根据中国入世协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入“后过渡期”,此时中国将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市场向外资开放,这也许才是真正的考验!在“保护期”结束,“后过渡期”开始的时候,我们有必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回顾入世三年中国经济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对调”笔法启迪妙某日之夜,李君来访。我们无所不谈。谈到社会不正之风污染了某些青少年的纯洁心灵时,李君忽然从衣袋里掏出他儿子的作文本,翻到《今天应怎样向雷锋学习?》一页,指着一行字给我看:“今天,我听到看到的多是如何多捞钱,钱捞得愈多愈吃香!象雷锋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我学不来。”语文老师用红笔把“我学不来”一勾,改成了“我不来学”,并作了旁批:肯  相似文献   

18.
书包在愤怒     
“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装着什么?”——“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 这难道还能成为问题吗?孩子们的书包里,除了文具、教科书、作业本,以及课外读物,还能有什么?对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以及”上。大量调查证明,大批“精神鸦片”正在向我们下一代的书包入侵!书包在愤怒! 建国初期就从事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的政协委员姜维朴,在小组会上向大家出示了10多本据说是当前最流行、最畅销的“新型连环画”,一下子把所有当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委员惊呆了。这是什么“新型连环画”呀!花花绿绿的封面里面,几乎全是暴力、凶杀、斗殴、酷刑,裸体的女人,狰狞的嘴脸……真是不堪入目,不忍卒睹。连出生异国的爱泼斯坦,沙博里委员也摇头叹息:这类东西,即使在西方,也是不该进入文明家庭的!  相似文献   

19.
白志田 《大观周刊》2011,(36):97-97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说了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和旅政治部主任侯健伟是同学,并且还是坐了近半个月的同桌呢!我这可不是瞎说,也不是有意攀附。今年在旅里组织的解放军报社函授学习班上,侯主任和我一样也报名参加了函授学习,而且巧的是我们竟成了同桌。记得那是第一天上课,侯主任做完动员后就拿着本子坐到后面去听课了。当时大家都认为主任听一次课就走人了,没有想到晚自习时,他拿着函授教材和本子到自习室找位置,吵嚷的自习室马上变的鸦雀无声。主任把书往我那张桌上一放,就落座在我旁边的空位上了。“几连的?连队有什么新鲜事情?”主任落座后笑着问我。我立即起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