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80岁的王蒙又出新书了,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后,这次他"瞄准"了孔子。《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王解"与"评点",再现《论语》的微言大义,是王蒙对《论语》的大量读书心得,经典解释转述,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进行阅读理解发挥。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论语》原有段落的排列,重新编辑组合,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  相似文献   

2.
李春强 《兰台世界》2016,(23):126-129
王艮《语录》对《论语》这一儒家原典的有关诠释作出集中探讨,具体包括"志孔学孔"的强烈诠释动机、"尊身立本"的独特诠释视域和渗入了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化的诠释方式。如果将其置放于《论语》文学化诠释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就可发现王艮《语录》对《论语》的诠释话语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化诠释的可能,并为其身后李贽《论语评》、张岱《论语遇》与冯梦龙《论语指月》等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典范与必要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度《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文章以结构主义和关键词方法为理论依托构建观念网络,通过自然语言分词技术对《论语》进行分词处理并构建观念词典,依照正向最大匹配法筛选出《论语》语句中与词典匹配的词项,并进行两两相连构建加权无向网络,以边权重的离群点为过滤门槛,筛选《论语》中的核心观念结构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论语》首先出现的是"人-君子"二元结构,接着逐渐出现"知-仁"二元结构,进而出现"人-知-仁""人-道-邦"的三角形强闭合结构。这说明孔子倡导"仁"为德性科目,"邦"为事功科目的内圣外王之学,其中"人""知"在《论语》观念结构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6.
正邵洵美与《论语》半月刊邵洵美1932年在他的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幽默杂志《论语》半月刊。1936年,当时的主编陶亢德离开《论语》,转去帮林语堂编辑《宇宙风》,他便亲自接手主编《论语》。因不断有读者来信求答"什么是幽默",他就一再在编辑随笔里解释,如:"讽刺、幽默与滑稽""幽默与低级趣味""幽默与无聊的笑话""幽默与长寿""领袖与幽默""英国幽默、美国幽默与中国幽默"等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语》自成书以来,注家风起,有多少注本无法统计。但不管有多少注本,大致脱不开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路子。在当下,国学一直喧嚣,但因国学底子早就丧失,"我注""注我"功力不够,就玩讨巧,撇开文本,直接将《论语》当成"丝"的兴奋剂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于丹讲"。开始看"于丹讲",也满怀兴趣。看了几讲以后,发现她说的《论语》与孔子八丈远,纯粹是给"屌丝"们端上"心灵鸡汤",就不再看了。心想,《论语》被讲到这个份上,孔老夫子若地下有知,还不  相似文献   

8.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亚马逊网《论语》英译本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其一,21世纪以来,《论语》英译本的版本数量迅猛增长;其二,非华人译者是《论语》英文翻译的主要力量;其三,从书评数量来看,非华人译本比华人译本更受读者关注;其四,国内出版社是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因此,出版社应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拓宽多条出版渠道,实施国外化出版计划,壮大国内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学期刊界,"论语派"的刊物是一个奇迹.仅就销量来说,《论语》长期超过三万份;《宇宙风》创办不久销量即达四万五千份,仅次于《生活》周刊和《东方杂志》,名列全国第三;后期的翻译杂志《西风》,也平均"销售超过两万份".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由于对其中的关键词"攻"、"异端"、"也已"训释不同,加之解经的原则及方法参差有异,历代诸儒对这句话的理解歧义纷呈,莫衷一是,钱穆《论语新解》即已指出:"此章之义,尤当警惕矣。" 有关"攻"字的训诂,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训作治。如何晏《论语集解》:"攻,治也。"皇侃《论语义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朱熹《论语集注》:"范氏云:‘攻,专治也。故治木玉金石之工日攻。’"一训作攻伐。如孙奕《示儿编》:"攻如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7年在全民读《论语》的一片热潮中,李零悄悄地推出了他读《论语》的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此书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李零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我们的经典"之《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据悉,李零为了写这本书,重走了孔子路,跑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  相似文献   

14.
幽默的声音     
《论语》全二十册影印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世纪30年代,由"幽默大师"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半月刊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2006年1月,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人民网》刊发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论语》成为蒙古畅销书"的消息,《新浪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称,2005年度蒙古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蒙文版《论语》位列其中,译者其米德策耶也因此获得了蒙古国翻译作品最高奖——"金羽毛"文学奖.该书在蒙古热销,先后再版4次,每次都迅速销售一空.相关报道还指出,蒙古读者愿意看《论语》,"很多蒙古人说中国的传统著作是巨大的财富,他们渴望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财有大道"兼具"保守传统"与"开放创新"两种精神特质的齐鲁文化,孕育了"义利合一"的大商之道。这一商道精神不仅在中国代代相传,也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一手握《论语》,一手握算盘,缔造了日本崛起的"商道圣经"。《论语》和算盘,正是齐鲁古圣先贤的两大创造。  相似文献   

17.
《女论语》是由中唐时期的才女宋若莘、宋若昭姐妹编撰的,它以女性的视角,对儒家"礼"的重要思想进行了阐述,明末时期的儒者王项将其选入《女四书》。《女论语》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着极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学界过去一直把《论语》视为禅宗语录的源头,实际上它只是在文体形式上继承了《论语》的师徒问答方式,而在文风上,无疑与以写意笔法见长的《庄子》更为神似。本文通过"意气天然"、"笑而不答"、"目击道存"等方面的考察,具体展示了它与《庄子》文风的承继关系,并从主体身份认同与价值追求方面探讨了这种承继关系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年第1期刊载孟巍隆君大作《〈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的读音纠正》,孟君讨论《论语·卫灵公》篇首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句中"陈"字的音读,文章认为既然古籍明书为"陈"而非"阵"字,而"陈"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