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8年修改的《专利法》有两项条款涉及依赖遗传资源完成发明创造的规范,其修改是对应《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涉及遗传资源的"三原则"中的遗传资源主权原则和遗传资源披露原则。修改后的专利法对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的实质审查具有指导作用,通过重点申请人的在华申请的检索分析发现,《专利法》第26条第5款可以使得申请人有效披露遗传资源来源,可以为将来的恵益分享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国关于遗传资源的立法仍不完善,在生物多样性立法方面,需要更加系统完善的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正在加紧推进针对各类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综合性立法。专利制度和相关审查实践是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分析了涉及遗传资源的专利申请的审查实践现状,探讨了完善专利审查实践中依据的遗传资源相关规定的可行措施。以期使专利制度能够对遗传资源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相关审查实践能够为完善遗传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提供实践经验和推进遗传资源相关的法制建设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之引擎的背景下,人类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日益显现,急需要立法加以保护。目前,在人类遗传资源地位的界定方面,学术界主要存在"非物说"与"为物说"两种学说,实际上,人类遗传资源是一种介于人与物之间且其人格意义大于物质意义的人格体。在现有国际法律文件中,人类遗传资源被界定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与遗产,但这种界定是在象征意义上而言的。实际上,国家与个人都对人类遗传资源享有相应权利,而这些权利也都需要立法予以保护。目前,中国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法律保护还存在显见不足,需要采取相应对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的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依赖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人应当在专利申请文件中申明该遗传资源的直接来源和原始来源;无法申明原始来源的,应当说明理由。遗传资源的获取或者利用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动植物遗传资源利用现状和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缨 《资源科学》2010,32(8):1615-1620
我国的动植物遗传资源丰富而富有价值。近年来,我国遗传资源流失和国外恶意剽窃等问题频频发生,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主观上认为资源极大丰富,是可再生资源的传统观点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缺乏对资源稀缺性和珍贵性的正确认识,导致对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虽然我国已初步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利用数据库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但是在动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及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法律层面上,存在立法体系不完整,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制度层面上,存在管理机构不明,指导体制缺位等缺陷。相关部门应在立法、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研究、培育市场化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  相似文献   

6.
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30多年来,与基因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有必要针对基因相关法律问题采取专门立法,对基因隐私应以权利形式加以保护,明确界定与基因隐私权相关的权利,加强禁止基因歧视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并对基因进行专利法律保护,以此强化我国在遗传资源国际交流中的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7.
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鸣  马治国 《情报杂志》2012,31(2):189-194
基于通过立法促进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统筹的目的,需要明确统筹科技资源的内容、范围和方式,分析我国统筹科技资源立法现状,关天经济区科技资源的特点、统筹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区域性立法,建立内容配套、体系合理的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的法律法规制度。中央立法层面,应当明确统筹科技资源的公益性,统筹科技资源的主体、权限、对象、程序,科学技术研究计划的审批、评估制度,制定针对体制问题的单行法。地方性立法,应当解决当地特有问题,力戒地方保护主义,规范与科技发展相关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关注企业对共享科技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人类遗传资源具有重要的研发价值,保护人类遗传资源意义重大。应当从人类遗传资源的研发特性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人类遗传资源不仅包括"遗传材料"本身,也包括"相关的信息资料",在保护"遗传材料"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信息资料"的保护。人类遗传资源既具有属物性,也具有属人性,应当注重和强调利用人格权法对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进行限制和保护。人类遗传资源的使用价值在研发中一次性转移,其提供者应当分享与此相应的利益。人类遗传资源为个人和遗传相关人共有,受国家的管制,国家是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遗传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通过生物剽窃从发展中国家掠夺生物遗传资源的国际现状,指出我国在控制遗传资源的流失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通过遗传资源的来源披露制度在规范遗传资源的相关商业化利用、保护中国的遗传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现有制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并建议通过调整遗传资源的披露形式、建立遗传资源利益分享机制、加强遗传资源的登记和管理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与农业相关的 3个网站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国际林木栽培协会的资源状况及其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作为"亚洲水塔",拥有广大的冰川、冻土和湖泊,是重要的储水区域,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水分资源。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水分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水,同时温度的改变会通过调节蒸发散而影响土壤湿度,从而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文章从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结构,植被物候、覆盖度和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等多个角度,综述近年来水资源变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内部机制,为理论研究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方面,水分条件改变引起群落盖度和多样性改变,影响草地群落物种的比例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而驱动群落演替。在物候方面,增加季前降水使春季物候提前,生长季降水的增加使秋季物候推迟,季前降水同时调节了物候对温度的响应。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总体态势为变好,但局部变化存在差异,增温和降水的非协调性变化对植被造成复杂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区的生态控制因子存在差异。水源涵养功能是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气候、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未来需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式,关注气候要素和植被覆盖变化对水源涵养量的耦合作用,探究各组分的作用效果和强度。  相似文献   

14.
宋晓阳  申文明  万华伟  侯鹏  林刚 《资源科学》2016,38(8):1434-1442
动物的生境是动物生活环境因子的综合,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藏羚羊是一种濒危动物,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增加严重破坏了藏羚羊的生境,藏羚羊生境适宜性的评价对藏羚羊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考虑藏羚羊生境需求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构建了藏羚羊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结构、海拔、坡度、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国产GF-1遥感卫星影像,提取了生境要素(生态系统结构、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最后结合DEM数据对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生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藏羚羊最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海拔为4100~5200m的草地区域,距水源500~2000m,且远离人类活动和道路;2014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14.78%,主要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2013年,适宜区、较适宜区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0km2、60.82km2,总体生境质量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农牧系统耦合发展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是西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方面重大需求。文章根据西藏地域分异的特点,对藏北地区草地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高原地区农牧民面临的增收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区和牧区互动耦合的区域发展对策。即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河谷农区丰富的水热和土地条件,建设草产品和饲料基地,实施"南草北上"工程,对藏北地区的牲畜进行季节性补饲,缓解草畜矛盾,遏止草地退化,不仅可以改善藏北草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从而实现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收入增加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方胜红  郝晓质  贾卓  桑吉 《科教文汇》2014,(31):127-128
藏茶,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早已成为西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之一。雅安藏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和时代发展,雅安的藏茶产业和文化得到了相应发展,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产业发展内劲儿不足,文化知名度以及政府支持力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马凌云 《现代情报》2014,34(10):74-78
本文通过对藏文古籍文献的分类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藏文文献的收集与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在网络环境下更大限度的发挥藏文文献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促进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和民族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摆万奇  田国行 《资源科学》2020,42(9):1739-1749
以1992、2001、2008和2015年4期青藏高原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10.5和 Fragstats4.2 等软件,构建基于景观格局和景观脆弱度的生态风险指数,借助地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青藏高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分析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为青藏高原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具有聚集效应,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梯度分布规律,这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性关系密切;②1992—2015年间,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高风险区与较高风险区面积减少,以及低风险区与较低风险区面积扩大。变化的主要动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过程和生态建设对青藏高原土地覆被结构的影响;③青藏高原各地类景观生态风险值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不同地类相接的边缘地带。低生态风险等级在林地中占比最大,高生态风险等级在裸地和冰川与雪被中占比较大。裸地和草地高生态风险等级面积下降率最大,反映出裸地和草地变化对青藏高原景观生态风险影响最为显著,在青藏高原的生态风险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裸地和草地的结构和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亚洲水塔"重要组成部分的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极其敏感。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的时空格局特征,有助于识别"亚洲水塔"的主要储水与供水区域,这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喀喇昆仑异常"现象在昆仑山西部和帕米尔高原地区亦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分布在这些区域以外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山地冰川近期大多处于加速消融状态;同时,阐明了近50年来以及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状况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并指出,要系统开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的调查与观测,建立气候-冰川-水文过程耦合模型,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的冰川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以服务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